1.通“則”。按:“之、”“则”一声之转,故得通假。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九:“之,犹则也。”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续补书证。
《周易·否》:“否之匪(非)人。”《诗经·小雅·常棣》:“儐尔籩豆,飲酒之飫。”《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又《颜渊》:“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又《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墨子·非攻(中)》:“内之不能善事其亲戚,外之不能善事其君长。”《左传》昭公十六年:“齐君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又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按:“之”、“则”互文见义。《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者天性,习贯(惯)之为常。”《列子·杨朱》:“凡生之难遇,而死之易及。”《战国策·赵策》:“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之必不免为姑妇也。”《国语·晋语》:“华则荣矣,实之不知。”《韩非子·说林》:“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危。”《吕氏春秋·功名》:“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又《圜道》:“其所欲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韩诗外传》八:“鲁哀公问冉有曰:‘凡人之贤而已,将必学而後为君子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政必霸,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又:“此之不可不知也。”汉刘向《新序》:“虞卿一言而秦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
2.通“则”。之个,即“则个”,语助词。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尾]曲:“些儿礼物莫嫌薄,待成亲後再有别酬贺,奴哥! 讬付你方便之个。”
分享到:
《周易·否》:“否之匪(非)人。”《诗经·小雅·常棣》:“儐尔籩豆,飲酒之飫。”《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又《颜渊》:“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又《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墨子·非攻(中)》:“内之不能善事其亲戚,外之不能善事其君长。”《左传》昭公十六年:“齐君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又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按:“之”、“则”互文见义。《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者天性,习贯(惯)之为常。”《列子·杨朱》:“凡生之难遇,而死之易及。”《战国策·赵策》:“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之必不免为姑妇也。”《国语·晋语》:“华则荣矣,实之不知。”《韩非子·说林》:“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危。”《吕氏春秋·功名》:“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又《圜道》:“其所欲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韩诗外传》八:“鲁哀公问冉有曰:‘凡人之贤而已,将必学而後为君子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政必霸,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又:“此之不可不知也。”汉刘向《新序》:“虞卿一言而秦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
2.通“则”。之个,即“则个”,语助词。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尾]曲:“些儿礼物莫嫌薄,待成亲後再有别酬贺,奴哥! 讬付你方便之个。”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742.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