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

“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诗句出处:《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

闭门感秋风,幽姿任契阔。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
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
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
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长思剧寻环,乱忧抵覃葛。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

【注释】:

弟:

(一)①次序;等第。后作“第”。《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汉书·朱博传》:“以高弟入为长安令。”②同父母而比自己年龄小的男子。《荀子·君子》:“杀其兄而臣其弟。”③指妹妹。《史记·陈丞相世家》:“樊哙(kuài),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xū)之夫,有亲且贵。”④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相当于“尽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重射:下很大的赌注打赌;射:打赌。)⑤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史记·吴王濞列传》:“今大王与吴西乡(xiàng),弟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结。”(乡:通“向”。)(二)tì同“悌”。弟弟顺从兄长。《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语气词。)

兄:

①兄长。《诗经·邶风·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据:依靠。)比喻先长出的禾苗。《吕氏春秋·辩土》:“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长:用如使动,使……生长。弟:比喻后长出的禾苗。)②对朋友的尊称。《南史·韦睿传》:“此事大,非兄不可。”③通“况”。1.更加。《墨子·非攻下》:“王兄自纵也。”(王:指商纣王。)2.连词,况且,表示递进关系。《管子·大匡》:“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乎?”

念:

①想;惦念。《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载寝载兴。”②考虑;思考。《淮南子·说山》:“念念者不得卧。”③念头;想法。曾巩《寄王介甫》:“迨(dài)兹尺书至,疑念始冰析。”(迨:等到。兹:此。)④读。《汉书·张禹传》:“欲为《论》,念张文。”⑤爱怜;怜悯。白居易《弄龟罗》:“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

虑:

①思考;考虑。《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意念;心思。《楚辞·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③忧虑;担忧。杜甫《羌村三首》之二:“抚事煎百虑。”④乱;打扰。《吕氏春秋·长利》:“无虑吾农事。”⑤大约;大概。《汉书·贾谊传》:“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笺:

①[名]古代一种文体。下属给上级的书信。《晋书·谢安传》:“安投~求归。”②[动]注释(古书)。《后汉书·卫宏传》:“(郑)玄作《毛诗~》。”③[名]精美的纸张。用以题诗或写书信。杜甫《秋日夔府咏怀》:“远游临绝境,佳句染华~。”

翰:

①赤羽山鸡;也叫锦鸡。《山海经·中山经》:“其鸟多翰鷩。”②长而硬的羽毛。曹丕《大墙上蒿行》:“纤罗为缨,饰以翠翰。”(缨:帽带。)③毛笔。潘岳《秋兴赋》:“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张衡《归田赋》:“挥翰墨以奋藻。”④文辞;文章。《南史· 王俭传》:“甚闲辞翰。”(闲:熟习。)叶适《赠徐灵渊》:“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⑤书信。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⑥高飞。《诗经·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既:

①尽;终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未既济。”②副词。已经。《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患:担心。)③连词。1. 常与“且”、“又”呼应,表示二种情况并存。《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 则;就。《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通:

①通向;通到。陈寿《隆中对》:“西通巴蜀。”《列子·汤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通行;通过。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③贯通;没有阻碍的。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顺畅;畅通。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⑤疏通。《史记·秦始皇本纪》:“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北史·宇文恺传》:“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发明:阐明。)⑥流通;交换。薛福成《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罔:无。)⑦交往;沟通。《左传 · 桓公七年》:“卫孙桓子来盟,始通。”周密《齐东野语》卷十:“既贵,耻其家微,阴有所遗,而绝不与通。”⑧四通八达的。《晋书·列女传》:“恨不得枭(xiāo)汝首于通逵,以塞大耻。”(枭:斩首悬挂。逵:大路。)⑨知晓;通晓。《吕氏春秋·谨听》:“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嵇康《释私论》:“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⑩开通;开明。《汉书·孝成赵皇后传》:“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11)传达;通知。《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12)全部;整个。曹植《与吴质书》:“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瞑:同“眠”。)(13)共同的;通常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司马光《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臣闻量能授职者,人主之通术。”(14)(马)粪。《后汉书·戴就传》:“乃卧就覆船下,以马通熏之。”(15)量词。1. 用于文书,表示一份。《世说新语·文学》:“无不传写,各有一通。”2. 用于击鼓。相当于“阵”、“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传吏疑其伪,乃椎鼓三通。”

达:

①畅通。《荀子·君道》:“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②到达。李白《秋浦歌》:“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③通晓;明白。《汉书·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④周遍;全面。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盖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达观古今,操行不轨者多富乐。”⑤豁达;旷达。《汉书·高帝纪》:“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⑥显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⑦表达。何景明《明月篇序》:“辞必托诸夫妇,以宣郁而达情焉。”(宣:宣泄。郁:郁闷。)又指送达。陈翰《异闻集》:“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