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环。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环。”诗句出处:《舞曲歌辞·公莫舞歌》;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

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华筵鼓吹无桐竹,
长刀直立割鸣筝。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箭拦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
座上真人赤龙子。芒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环。汉王今日须秦印,
绝膑刳肠臣不论。

《舞曲歌辞·公莫舞歌》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

【注释】:

铁:

①一种金属。《史记·货殖列传》:“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②铁制的兵器。李陵《答苏武书》:“兵尽矢穷,人无尺铁。”③像铁一样的颜色。《吕氏春秋·孟冬》:“乘玄辂,驾铁骊。”④确定;坚固。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刘琨铁誓,精贯霏霜。”⑤强劲;强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阑:尽;晚。)

枢:

①门上的转轴。《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lóu),动也。”(不蝼:不生蝼蚁。)②事物的中心部分或关键部分。《荀子·王霸》:“礼法之枢要。”③一种小乔木,刺榆。《诗经 ·唐风· 山有枢》:“山有枢。”④星名。北斗第一星,也叫“天枢”。《后汉书·蔡邕传》:“地将震而枢星直。”

铁:

①一种金属。《史记·货殖列传》:“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②铁制的兵器。李陵《答苏武书》:“兵尽矢穷,人无尺铁。”③像铁一样的颜色。《吕氏春秋·孟冬》:“乘玄辂,驾铁骊。”④确定;坚固。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刘琨铁誓,精贯霏霜。”⑤强劲;强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阑:尽;晚。)

楗:

①竖着的木闩。今作“键”。《吕氏春秋·孟冬》:“修楗闭。”(闭:穿门栓的孔。)②河中用以堵水的柱桩。《史记·河渠书》:“下淇园之竹以为楗。”③堵塞。《墨子·兼爱中》:“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④通“蹇(jiǎn)”。行走困难。《周礼·考工记·辀人》:“终日驰骋,左不楗。”

重:

(一)①厚。《周易·系辞上》:“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②重量。《汉书·食货志下》:“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径:直径。铢:二十四铢为一两。)③分量大;程度深。与“轻”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千金,重币也。”④重要;贵重。《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⑤重视;敬重。《韩诗外传》卷一:“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禄:做官的俸禄。)贾谊《过秦论上》:“尊贤重士。”⑥加上;加重。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⑧慎重。《六韬·论将》:“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二)chóng ①重叠;重复。程垓《摸鱼儿》:“重门深锁,犹有夜深月。”②量词。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③副词。1. 重新;再次。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2. 加上,表示更进一层。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纷:多的样子。脩能:修饰的美态。脩,同修。)

束:

①捆缚;绑。《吕氏春秋·顺说》:“管子得于鲁,鲁束缚而槛之。”②约束;控制。《后汉书 · 卓茂传》:“束身自修,执节淳固。”(修:修养。节:节操。固:坚定。)③聚集。《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④量词。没有定数捆扎成把的东西。《淮南子·氾论》:“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讼:打官司。)《诗经·小雅 · 白驹》:“生刍一束。”⑤装束。《清稗类钞·冯婉贞》:“婉贞乃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束脩]十条干肉。1.古代赠送或进献的礼物。《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 专指教师的酬金。[束缚]1.捆绑。《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之:让他做宰相。)2. 约束;限制。《史记·礼书》:“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诱进:引导上进。)

关:

①门闩,横插在门后使门推不开的棍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犯门斩关。”②闭;关闭。陶潜《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③出入口。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要塞;关口。《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敂kòu:到。)⑤关卡;流通的货物纳税的地方。《国语·晋语四》:“轻关易道,通商宽农。”⑥机器的发动处。《后汉书 · 张衡传》:“复造候风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都柱:能摆动的小柱。)也指事物的关键。韩愈《题炭谷湫(jiǎo)祠堂》:“不知谁为助,若执造化关。”(造化:自然界。)⑦人体的某些部位称关。《素问·骨空论》:“膕上为关。”(膕guó:膝盖后腿弯处。)此指关节。《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这里指中医切脉部位名。⑧牵涉;关涉。《聊斋志异·促织》:“故天子一跬(guǐ)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跬步:半步。即一举步。)⑨古时一种文书,多用于平行官府间的往来。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⑩通“贯(guàn)”。贯通。《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11)通“弯(wān)”。拉满弓。《孟子·告子下》:“越人关弓而射之。”[关关]拟声词。形容鸟叫声。《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水鸟名。)[关节]1.骨端衔接处。《后汉书·华佗传》:“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2.暗中行贿勾通。《宋史· 包拯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大:

(一)①与“小”相对。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战国策·燕策二》:“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②特指粗,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③扩大;光大。《荀子·成相》:“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陈书·周弘正传》:“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④程度深;声势大。晁错《削藩策》:“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⑤夸张;夸大。《史记·高祖本纪》:“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尊贵的;重要的。《论语·颜渊》:“出门如敬大宾。”⑦尊崇;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⑧敬词。《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⑨排行第一;辈分较长。古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⑩加在“父”“母”之前,用以称呼祖父、祖母。《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表示超过。《战国策·秦策》:“亦无大大王。”(12)不详细,不准确。《新书·数宁》:“故圣之起,大以五百为纪。”(五百:指五百年。)(13)副词。很;极。《史记·张丞相列传(附申屠嘉)》:“(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大夫]古代官职名。殷周时期,官分卿、大夫、士三级。秦汉时期,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大夫等。唐宋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并非实职(武官则称将军)。[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教:习。)[大方]专家内行。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颉颃:相抗衡。) (二)dài 通“待”。要;打算。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儿去,我大烧炷夜香咱。”[大夫]对医生的尊称。宋代医官设有大夫、郎、医效等。见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三)tài ①同“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大上:德行最高者。)后一般写作“太”。②同“泰”。安泰;太平。《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使:行使,使用。功:成功,获得好结果。)

旗:

①[名]旗帜。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②[名]比喻事物的标志。《左传· 闵公二年》:“佩,衷之~也。”

五:

①基数,五。《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②表序数第五。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队伍行列。后来写作“伍”。《吕氏春秋·必己》:“孟贲过于河,先其五。”④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

丈:

①量词。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②丈量;测量。《左传·襄公九年》:“巡丈城,缮守备。”③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论语·微子》:“遇丈人以杖荷蓧。”(荷:担。蓧:竹编农器。)

双:

①两个;一对;成双的。《三国志·吴书·吴主权》:“权投以双戟。”②偶。与“单”相对。《宋史·礼志十九》:“只日视事,双日不坐。”(只:单。视事:办理公事。坐:指坐堂办公。)③匹敌。《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环:

①一种中间有孔的圆形玉器。《山海经·海外西经》:“夏后启……左手操翳(yí),右手操环。”(翳:舞者所执幢盖。)②泛指圆圈形的物体。《战国策·齐策四》:“彻其环瑱。”③环绕;包围。《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前环疏竹,右结松盖为亭,亦萧雅有致。”《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④周围;四周。《汉书· 贾谊传》:“动一亲戚,天下环视而起。”[环玦]玉环与玉玦。苏轼《虎跑泉》:“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古以玦表示决绝,以环表示归还。所以又用以表示对官员的内召与外贬。《后汉书·袁谭传》:“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详:知悉。)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