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土是凡质容仪。”诗句出处:《法曲散序/法曲》;是宋朝诗人曹勋的作品。
飞金走玉常奔驰。日上还西。自古待著长绳系。算尘心、谩劳役堪悲。盘古到此际。桑田变海,海复成陆高低。噫嘻。下土是凡质容仪。寿考能消,几日支持。念一世。真若朝荣暮落难期。幸有志、日传得神仙希夷。希夷。堪为千古人师。
《法曲散序/法曲》宋朝诗人曹勋的作品。
【注释】: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下土:
①指大地。《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②四方,天下。《国语·吴语》:“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之康靖。”③偏远的地区。《汉书·刘辅传》:“新从~~来,未知朝廷体。”④低洼的地方。《书·禹贡》:“厥土惟壤,~~坟墟。”土:
(一)①泥土;土壤。《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尚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厥:其;它的。)②土地;田地。扬雄《羽猎赋》:“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膏腴:肥沃。)③领土;国土。《左传·昭公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④地方;地区。《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通“誓”。去:离开。女:通“汝”,你。适:往。)⑤乡土;故乡。《后汉书·班超传》:“久在绝域,年老思土。”⑥本地的;地方性的。《尚书·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⑦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⑧八音之一。指埙一类的乐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⑨土地神。《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二)dù ①植物的根。《诗经·豳风·鸱鸮》:“彻彼桑土。”②古代河流名。《诗经·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沮:通“徂cú”,往。漆:古河名。)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纠正;订正。《礼记·月令》:“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察:审察。)④表示判断,是。《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⑤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连词。相当于“于是”。《管子·君臣上》:“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⑦助词。用以前置宾语。《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国是]国家大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定国是之诏既下。”凡:
①凡是。表示概括。《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总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诣:到……去看人。)③平常;平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尽众人凡士。”④要旨;纲要。《汉书·扬雄传下》:“不能一一其详,请略举凡。”⑤尘世,凡间;与上天、仙界相对。苏轼《洞霄宫》:“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质:
①以物或人作抵押。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不时:随时。)《管子·山权数》:“请以宝为质于子。”(子:对对方的尊称。)《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狐、忽:均为人名。)②本质;实体。《荀子·劝学》:“其质非不美也。”③物体的底色。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④质量,指事物的优劣。⑤朴实;缺乏文采,与“文”相对。《韩非子·解老》:“好质而恶饰。”⑥质问;问。《汉书·汲黯传》:“黯(án岸)质天之有无。”⑦评判;对质。刘禹锡《天论上》:“而欲质天之有无。”⑧箭靶。《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的:箭靶。)《后汉书·马融传》:“流矢雨坠,各指所质。”(流矢:乱飞的箭。)⑨古代刑具名。杀人用的砧垫。《汉书·张苍传》:“解衣伏质。”⑩通“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国语·晋语九》:“臣委质于狄之鼓。”(11)臣服;归顺。《韩非子·有度》:“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容:
①包含;容纳。《庄子·外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②容忍;宽容。《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不能容人之过。”③允许;许可。《左传·昭公元年》:“五降之后,不容弹矣。”④容颜;仪表。《宋史·田锡传》:“居公庭,危坐终日,无懈容。”⑤样子;状态。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一百四十年:指唐朝建国至天宝十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年。)⑥修饰;打扮。《诗经·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⑦副词。或许;可能。《后汉书·李固传》:“宫省之内,容有阴谋。”[容与]1.自由自在、逍遥从容的样子。屈原《九歌·湘夫人》:“聊逍遥兮容与。”2. 徘徊不前的样子。《楚辞· 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容仪:
容貌,仪表。《太平广记》卷三十四:“~~艳逸。”仪:
①准则;法度。《管子·禁藏》:“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②效法。《诗经·大雅·文王》:“仪刑文王。”(刑:取法。)③礼节;仪式。《晋书·谢安传》:“诏府中备凶仪。”(凶:指丧事。)④人的外表风度。《史记·儒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⑤礼物。《野叟曝言》第九十二回:“些微土仪,若不肯受,便是嫌轻了!”⑥匹配。宋玉《高唐赋》:“殊无物类之可仪比。”⑦仪器。《后汉书·张衡传》:“复造候风地动仪。”⑧通“宜”。适宜;合适。《汉书·地理志第八下》:“伯益能仪百物以佐舜。”⑨通“宜”。应该。《诗经· 大雅·烝民》:“我仪图之。”(图:谋求。)⑩向;倾向。《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仪表]1.人的外表风度。《宋史·杨承信传》:“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2. 表率。《史记·太史公自序》:“(儒者)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人主: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