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为向芝田桂圃,收妙有、与作真丹。

“为向芝田桂圃,收妙有、与作真丹。”诗句出处:《满庭芳》;是宋朝诗人曹勋的作品。

老不求名,心惟耽静,旧缘历过艰难。杜门无事,一味放痴顽。只藉炉香上彻,与天地、平直交关。真人喜,扶晨遣客,时暂下仙班。矜怜。身已病,九疑夙驾,来顾台山。看神超清境,玉炼朱颜。为向芝田桂圃,收妙有、与作真丹。他年报,冲融朝礼,香火紫云间。

《满庭芳》宋朝诗人曹勋的作品。

【注释】: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向:

①朝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②对着;朝向。《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③趋向;奔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西伯)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④方向;目标。柳宗元《送兄序》:“进不知向,退不知守。”⑤将近;接近。陶潜《岁暮和张常侍》:“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⑥仰慕;归向。沈作喆《寓简》卷二:“朝者君子所会,市者小人所集,义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⑦偏爱;偏袒。《西游记》第三十八回:“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偏向他。’”⑧原先;从前。《庄子· 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⑨原来的;旧的。陶潜《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志:记。)⑩副词。相当于“刚才”。《庄子·达生》:“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休:人名。至人:有至德之人。)(11)介词。表示方向、对象。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2)连词“假使”。相当于“如果”。《论衡·定贤》:“向令韩信用权变之才,为芳叔通之事,安得谋反诛死之祸哉?”

芝:

①灵芝草。属菌类植物,生于枯木根部,色彩各异,入药,有滋补作用。王充《论衡·验符》:“芝生于土。”②通“芷”。香草。《荀子·王制》:“其民之亲我也,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

田:

①种植作物的土地。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耕种田地。《汉书·高帝纪》:“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③通“畋”。打猎。《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④春季打猎和习兵之礼。《周礼 · 春官 · 甸祝》:“甸祝掌四时之田。”⑤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员,即田峻。《礼记·月令》:“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⑥大鼓。《诗经 · 周颂·有瞽》:“应田县鼓。”(应:小鼓。)

桂:

①植物名。桂皮树。《楚辞·离骚》:“杂申椒与桂菌兮,岂维纫夫蕙茞。”②植物名,指木樨。三国·魏·繁钦《弥愁赋》:“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

圃:

①菜园。《庄子·天地》:“(子贡)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②种花草果木的园地。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之四:“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③种瓜菜花果等。也指种瓜菜等的人。《论语·子路》:“(樊迟)请学为圃,(孔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孔子学生。)

收:

①拘捕;拘禁。《诗经·大雅·瞻印(仰)》:“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女:同“汝”。)②收拢;聚集。《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③收获;收割。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④收获物或收成。《吕氏春秋·季秋》:“藏帝藉之收于神仓。”⑤获得;获取。《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张居正《答楚按院陈燕野》:“不费兵力,收此奇功。”⑥取回。《汉书·昭帝纪》:“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责:同“债”。)⑦征收。《盐铁论·非鞅》:“收山泽之税。”⑧收容;容纳;接受。《荀子·王制》:“收孤寡,补贫穷。”⑨收拾;收殓。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⑩约束;控制。吕岩《寄白龙洞刘道人》:“要取鱼,须结筌(quán);何不收心炼取铅?”(筌:捕鱼器。)(11)停止;结束。《礼记·月令》:“雷始收声。”谢榛《捣衣曲》:“见说平安收涕泪,梧桐树下捣寒衣。”

妙:

①好;美好。《论衡·定贤》:“曲妙人不能尽和。”②奇巧;奇妙。江淹《别赋》:“术即妙而犹学。”③精微;微妙。《申鉴·杂言下》:“幽深谓之玄,理微谓之妙。”④幼小;细小。钱起《送傅管记赴蜀军》:“才略纵横年且妙。”(才略:才干谋略。纵横: 奔放 自 如。) ⑤通 “眇(miǎo)”。遥远。《韩非子· 难言》:“闳大广博,妙远不测。”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作:

①起;起立。《论语·先进》:“舍瑟而作。”②兴起;产生。《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一:统一。)又起身。《管子·弟子职》:“夜寐蚤作。”(寐:睡。蚤:通“早”。)《孟子·公孙丑上》:“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③始。《尚书· 禹贡》:“莱夷作牧。”(莱夷:地名。牧:放牧。)④劳作;工作。《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⑤创作;写作。《孟子·梁惠王下》:“孔子惧,作《春秋》。”《吕氏春秋·勿躬》:“容成作历。”(容成:传说中黄帝臣,历法的创造者。)王充《论衡·定贤》:“譬犹工匠之作器也。”⑥名词,指作品。萧统《文选序》:“则有‘凭虚’、‘亡是’之作。”⑦事务。鲍照《采桑》:“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事:从事。)⑧担当;充任。《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假如。)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槐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⑨当成;算做。罗公升《溪上》:“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一发:一根头发。)又成为。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⑩通“诅”。诅咒。《诗经·大雅·荡》:“侯作侯祝。”(侯:语气词。)(11)通“诈”。欺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严肃起来或发怒。《礼记·哀公问》:“孔子愀(qiǎo)然作色。”(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真:

①古称仙人为真。《楚辞·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②本性;本质。《庄子·齐物论》:“无益损乎其真。”③真实;真诚。《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④真书,即汉字楷书。⑤副词。的确;实在。杜甫《莫相疑行》:“牙齿欲落真可惜。”

丹:

①丹砂的省称。俗称朱砂。一种红色矿物,从中可提炼汞(gǒng),即水银。《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②赤色。杜甫《垂老别》诗:“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③比喻赤诚。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喻史册。)④古代道家以丹砂炼药,所炼秘药称“丹”。江淹《别赋》:“守丹灶而不顾。”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