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才叨侍从,连藻愧应徐。”诗句出处:《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是唐朝诗人张说的作品。
寒灰飞玉琯,汤井驻金舆。既得方明相,还寻大隗居。
悬泉珠贯下,列帐锦屏舒。骑远林逾密,笳繁谷自虚。
门旗堑复磴,殿幕裹通渠。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
地幽天赏洽,酒乐御筵初。菲才叨侍从,连藻愧应徐。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唐朝诗人张说的作品。
【注释】:
菲:
(一)①一种蔬菜,属萝卜一类。《诗经 · 邶风 · 谷风》:“采葑(fēng)采菲。”(葑:蔬菜名。)②微薄。多用作谦词。《梁书·武帝纪》:“菲食薄衣,请自孤始。” (二)fèi 通“屝”。草鞋。古乐府《孤儿行》:“足下无菲。”(三) fēi 芳香;美盛。顾野王《阳春歌》:“春草正芳菲。”[菲菲]1.芳香。《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2.美艳。左思《吴都赋》:“晔(yè)兮菲菲。”(晔:光辉。)3.错杂。扬雄《太玄·昆》:“白黑菲菲。”4. 上下不定。《后汉书·梁鸿传》:“志菲菲兮升降。”才:
①副词。表示此前不久。晁错《言守边备塞疏》:“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胡:指匈奴。)②仅仅;只。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③表示在某种条件下结果怎样。《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问了乡人,才寻着了关帝庙。”侍:
①在尊者或长者身旁陪伴。《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人名。)②侍奉;伺候。《礼记·曲礼上》:“侍食于长者。”③随侍的人。《新唐书·李珏传》:“早丧妻,不置妾侍。”从:
(一)[从容]1.逍遥自在。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2.镇静安详。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 (二)cóng ①相随;跟随。《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②追逐;追赶。《孙子兵法· 军争》:“佯北勿从。”③听从;依从。《左传· 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④听任;任凭。杜甫《屏迹》:“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⑤做;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随的人。《后汉书·单超传》:“其仆从皆乘牛车……”⑦副的。与“正”相对。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从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⑧次要的;附属的。《老残游记》第四回:“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⑨旧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三国志· 蜀书·许靖传》:“(靖)少(shào)与从弟劭俱知名。”⑩介词。自;由。1.表示起点。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对象,相当于“向”。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三) sǒng [从容(yǒng)]同“怂恿”。鼓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日夜从容(衡山)王密谋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从”,东西方向称“衡(横)”。《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亩:田垄。)②特指“合纵”。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称“合从”,省称“从”。李斯《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③放纵。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连:
①联合;集合。《孟子·离娄上》:“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史记· 田单列传》:“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wàng)齐。”(王:称王。)②连接。陈子龙《寓山赋》:“是山也,峻削孤竦,无所连附。”《后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③连续。何景明《岁晏行》:“长官叫号吏驰突,府帖连催筑河卒。”(府帖:府的文书。)④牵连;连累。《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⑤同时得到。《列子·汤问》:“一钓而连六鳌。”⑥连同;连带。葛洪《神仙传》:“凡传三人,连子四矣。”⑦姻亲关系。《史记·南越列传》:“(吕嘉)及苍梧秦王有连。”⑧古代行政区划名。十国为连。柳宗元《封建论》:“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方伯:一方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⑨未炼的铅。后作“链”。《史记·货殖列传》:“长沙出连锡。”藻:
①一种水草。可供食用。《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lǎo老)。”②文采;花纹。《汉书·叙传上》:“摛(chī吃)藻如春华。”(摛:舒展。)③文辞。《文心雕龙·情采》:“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辩雕:描绘。)④修饰。《晋书·嵇康传》:“土木形骸(hái孩),不自藻饰。”⑤古代帝王冕上穿玉的五彩丝绳。《礼记·玉藻》:“天子玉藻。”愧:
羞惭。《诗经·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徐:
①缓慢;慢慢地。《庄子·天道》:“不徐不疾。”②古州名。古九州之一。在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一带。③古国名。西周初年,东夷之一的徐戎建立徐国。春秋时为吴国所灭。其地在今江苏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