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爟火入咸阳,诏征神武师。”诗句出处:《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
昔听东武吟,壮年心已悲。如何今濩落,闻君辛苦辞。
言有穷巷士,弱龄颇尚奇。读得玄女符,生当事边时。
借名游侠窟,结客幽并儿。往来长楸间,能带双鞬驰。
崩腾天宝末,尘暗燕南垂。爟火入咸阳,诏征神武师。
是时占军幕,插羽扬金羁。万夫列辕门,观射中戟支。
誓当雪国雠,亲爱从此辞。中宵倚长剑,起视蚩尤旗。
介马晨萧萧,阵云竟天涯。阴风猎白草,旗槊光参差。
勇气贯中肠,视身忽如遗。生擒白马将,虏骑不敢追。
贵臣上战功,名姓随意移。终岁肌骨苦,他人印累累。
谒者既清宫,诸侯各罢戏。上将赐甲第,门戟不可窥。
眦血下沾襟,天高问无期。却寻故乡路,孤影空相随。
行逢里中旧,扑樕昔所嗤。一言合侯王,腰佩黄金龟。
问我何自苦,可怜真数奇。迟回顾徒御,得色悬双眉。
翻然悟世途,抚己昧所宜。田园已芜没,流浪江海湄。
鸷禽毛翮摧,不见翔云姿。衰容蔽逸气,孑孑无人知。
寂寞草玄徒,长吟下书帷。为君发哀韵,若扣瑶林枝。
有客识其真,潺湲涕交颐。饮尔一杯酒,陶然足自怡。
《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注释】:
爟:
①举火。《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又炬火。颜延之《飨(xiǎng)神歌》:“田烛置,爟火通。”②报警的烽火。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匈奴突于武川,爟火通于灞上。”权德舆《礼部策问·第二问》:“思欲尽复河湟之地,永销爟燧(suì)之警。”[爟火]古代指祓除不祥的火。《吕氏春秋·本味》:“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火:
①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湿:低湿处。燥:干燥物。)②焚烧;烧毁。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使其人成为编户齐民,焚烧其经书,并将其居所改为民房。)特指火灾。《元史·文宗本纪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赈被灾之家。”(赈:救济。被:遭受。)《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③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一火。《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火有长。”《木兰诗》:“出门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金风:指秋风。)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入:
①进入;由外面到里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李白《王右军》:“笔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为官。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传·宣公元年》:“骤谏而不入。”(骤:屡次。)《新五代史·楚世家》:“岁入万计。”⑤上交;交纳。《墨子·贵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⑥参加;加入。《战国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⑦合于;相合;符合。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时髦。)⑧入声。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咸:
①全;都。《吕氏春秋·季春》:“百工咸理。”②普遍。《国语·鲁语上》:“小赐不咸。”③通“诚”。和谐。《尚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④通“减”。剪除;消灭。《尚书·君奭》:“咸刘厥敌。”阳: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曰:句首助词。无义。)地名第二个字为“阳”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②太阳;阳光。《诗经·小雅 ·湛露》:“匪阳不晞。”(匪:非。晞:晒干。)《孟子 · 滕文公上》:“秋阳以暴(pù)之。”(暴:晒。)③温暖。《管子 ·地数》:“阳春农事方作。”④鲜明;明亮。《诗经·豳风·七月》:“我朱孔阳。”(朱:红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装。《韩非子·说难》:“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时不当:生不逢时。)⑦通“佯”。假装。《汉书·田儋传》:“儋阳为缚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县东。诏:
告诉;告知。《尚书·微子》:“多瘠罔诏。”(瘠:疾苦。罔:无处。)②告诫;教诲。《吕氏春秋·审分》:“问而不诏,知而不为。”③皇帝下达命令。《史记·文帝本纪》:“于是诏丞相罢官。”④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史记·秦始皇本纪》:“遵奉遗诏,永承重戒。”⑤征召。《后汉书·冯衍传》:“诏伊尹于亳(bó)郊兮。”⑥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征:
①出征;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②征伐。《汉书·李广传》:“振旅抚师,以征不服。”③争夺;夺取。《商君书·开塞》:“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④赋税。《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⑤收税。《礼记·王制》:“关市讥而不征。”(关:关卡。讥:稽查。)神:
①天神。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祇。”②鬼神。《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见:现。)③指人死后的魂灵。《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④玄妙;神奇。《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谓之神。”⑤心神;精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⑥表情;神态。《世说新语·简傲》:“(王恬)神气傲迈,了无相酬对意。”⑦形象;肖像。蒋骥《传神秘要》:“传神最大者,令彼隔几而坐,可远三四尺许,若小照,可远五六尺,愈小愈宜远。”⑧神韵。指文艺作品在境界上所表达出的情趣韵致。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蔑:无;没有。)神武:
神明,威武。《三国志·魏·武帝纪》:“夫以公之~~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武:
①军事;与军事有关的事。《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孙子·行军》:“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②关于技击的。《水浒全传》第二回:“(史进)半夜三更起来演习武艺。”③勇猛;威武。《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④足迹;足印。《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⑤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⑥继承。《诗经·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⑦周代乐曲名。《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师:
①人众;群众。《左传·哀公五年》:“师乎师乎,何党之乎?”②军队编制;按照周代军制,二千五百人为师。《周礼· 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五,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③泛指军队。《左传·成公二年》:“齐师败绩。”④老师。《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榜样;样子。《汉书·李寻传》:“既往不咎,来事之师也。”(来:未来。)⑥专司一事的长官或掌握某种专长、技术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士师不能治士。”⑦古代特指乐官。《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⑧对和尚的尊称。《北史·齐文宣帝纪》:“晋阳有沙门,乍愚乍智,时人不测,呼为阿秃师。”(沙门:和尚。测:测度。)⑨学习;效法;以……为师。《孟子·离娄上》:“莫如师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