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灾虽代有,稔恶不无因。”诗句出处:《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
昔帝回冲眷,维皇恻上仁。三灵迷赤气,万汇叫苍旻。
刊木方隆禹,陛陑始创殷。夏台曾圮闭,汜水敢逡巡。
拯溺休规步,防虞要徙薪。蒸黎今得请,宇宙昨还淳。
缵祖功宜急,贻孙计甚勤。降灾虽代有,稔恶不无因。
宫掖方为蛊,边隅忽遘迍。献书秦逐客,间谍汉名臣。
北伐将谁使,南征决此辰。中原重板荡,玄象失钩陈。
诘旦违清道,衔枚别紫宸。兹行殊厌胜,故老遂分新。
去异封于巩,来宁避处豳。永嘉几失坠,宣政遽酸辛。
元子当传启,皇孙合授询。时非三揖让,表请再陶钧。
旧好盟还在,中枢策屡遵。苍黄传国玺,违远属车尘。
雏虎如凭怒,漦龙性漫驯。封崇自何等,流落乃斯民。
逗挠官军乱,优容败将频。早朝披草莽,夜缒达丝纶。
忘战追无及,长驱气益振。妇言终未易,庙算况非神。
日驭难淹蜀,星旄要定秦。人心诚未去,天道亦无亲。
锦水湔云浪,黄山扫地春。斯文虚梦鸟,吾道欲悲麟。
断续殊乡泪,存亡满席珍。魂销季羔窦,衣化子张绅。
建议庸何所,通班昔滥臻。浮生见开泰,独得咏汀蘋。
《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注释】:
降:
(一)①从高处往下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降观于桑。”(桑:桑林。)《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莘:地名。)《荀子·议兵》:“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说yuè:喜悦。)②落下。贾谊《鹏(fú)鸟赋》:“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纠错:交错。)③降生。屈原《离骚》:“惟庚寅吾以降。”(惟:语气词。庚寅:指庚寅日。)龚自珍《己亥杂诗》一百二十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④贬低;降低。《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⑤降给;授予。《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⑥降职;降级。《左传·昭公六年》:“有犯命者,君子废,小人降!”《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史记·李斯列传》:“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党与:朋党。)⑦下传;传到……时候。柳宗元《封建论》:“然而将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见者。” (二)xiáng ①投降。《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遗wèi:送给。)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深夜降龙潭水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仪及其众皆降。”②喜悦。《诗经· 召南·草虫》:“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降。”(觏:遇见。止:语气词。)③和;同。《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三族:指宋国的皇、灵、乐三族。)灾:
①本指火灾,后泛指一切灾害。《荀子·臣道》:“灾及其身。”②降灾;危害。《尚书·盘庚上》:“以自灾于厥身。”虽:
①连词。1.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若:如。)2.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纵然”。《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②通“惟(wéi)”。副词。相当于“仅”、“只”。《管子·君臣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能塞之。”③虫名,形似蜥蜴。《说文》:“虽,似蜥蝎而大。”代:
①代替。《庄子·秋水》:“庄子来,欲代子相。”②交替。屈原《离骚》:“春与秋其代序。”③继承;接替。《论衡·偶会》:“父殁(mò)而子嗣,姑死而妇代。”(殁:死。姑:丈夫的母亲。妇:儿媳。)《晋书·羊祜传》:“(祜)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笃:指病重。自代:接替自己。)④朝代。《史记·秦始皇本纪》:“三代之事,何足法也。”⑤历史的分期。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萧条:寂寞。)⑥家族世系以父子相继为一代。王维《李陵咏》:“三代将门子。”⑦世代;一代又一代。崔颢《江畔老人愁》:“自言家代仕梁陈,垂朱拖紫三十人。”(梁、陈:朝代名。朱、紫:指官服。)⑧世;世上。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工:擅长。伦:匹敌。)⑨古国名。1. 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2. 汉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中部及北部一带。3.十六国国名。在今内蒙古中部一带。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稔:
①五谷丰熟;年成好。《韩诗外传》卷一:“于是岁大稔,民给家足。”②事物酝酿成熟或积久形成。《宣和遗事》前集序诗:“稔乱无非近佞臣。”③年。古代谷一熟为一稔,故也称年为稔。《左传· 僖公二年》:“不可以五稔。”④熟;熟悉。叶适《宣教郎夏公墓志铭》:“随所遇,若素稔。”恶:
(一)①罪过;罪恶;不好的行为。与“善”相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无恶不惩,无善不显。”②恶人;坏人。《书·康诰》:“元恶大憝(duì)。”(元:大。憝:恶人。)《荀子·王制》:“无恶不待教而诛。”③丑。与“美”相对。《韩非子·说林上》:“今子美而我恶。”④坏;不好。《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⑤凶狠;凶猛。元好问《雨溪》:“山堂夜半北风恶,一点相思愁杀人。” (二)wù ①讨厌;憎恨。《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②耻;惭愧。《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也。” (三)wū 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怎样”。《孟子·梁惠王上》:“问曰:‘天下恶乎定?’曰:‘定于一。’”《孟子·尽心上》:“路恶在?”[恶乎]于何处。《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因:
①凭借;依靠。《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国语·郑语》:“(谢西)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②继续;沿袭。《论语·先进》:“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乘:一车四马。摄:夹处。饥馑:荒年。比:等到。方:义方。)《汉书·循吏传》:“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光:霍光。循:遵循。)③原因;缘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无因而至前也。”④因缘。寒山《诗三百五首》之二百三十八:“唯作地狱滓,不修正直因,忽然无常到,定知乱纷纷。”(无常:传说为阴曹索命的鬼。)⑤介词。1. 表示事情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2. 表示行为的条件。相当于“通过”。《盐铁论·论儒》:“孔子适卫,因嬖(bì)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悦。”(嬖:被宠爱。)3.表示行为的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4. 表示顺应情势。《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因风吹火,用力不多。”⑥连词。连接短语或句子,表示顺承。“于是”。《史记·高祖本纪》:“秦军解,因大破之。”(解: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