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诗句出处:《谢先辈防记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
晓用云添句,寒将雪命篇。良辰多自感,作者岂皆然。
熟寝初同鹤,含嘶欲并蝉。题时长不展,得处定应偏。
南浦无穷树,西楼不住烟。改成人寂寂,寄与路绵绵。
星势寒垂地,河声晓上天。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
《谢先辈防记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注释】:
夫:
(一)①成年男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②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③旧指服劳役的人。《北史·东魏静帝纪》:“发夫五万人筑漳滨堰。”④丈夫,妇女的配偶。古乐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使君:称刺史。)⑤古代土地面积单位,等于一百亩。《管子·乘马》:“四聚为一离,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夫人]1. 古称诸侯的妻和帝王的妾为夫人。《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2.唐以后称高级官员的妻为夫人。张祜《集灵台》:“虢(guó)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平明:天刚亮。)3.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夫子]1.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李朝威《柳毅传》:“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有为:有所作为。)2. 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沿称老师为夫子。《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时:当其时。)(二)fú ①代词。1. 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彼”。《汉书·贾谊传》:“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2. 表示近指。相当于“这”、“此”。《论语 ·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3. 表示远指。相当于“那”、“彼”。《淮南子·齐俗》:“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隅曲:片面。)②句首语气词。表示发端。《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③语气词。1.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发议论。柳宗元《三戒·黔之驴》:“今若是焉,悲夫!”(是:此。)2.表疑问或反诘。《史记·孔子世家》:“吾歌,可夫?”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恨:
①怨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②遗憾;不满意。《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聊:
①耳鸣。刘向《九叹· 远逝》:“耳聊啾而戃(tǎng)慌。”(戃慌:恍忽。)②依靠;凭借。《战国策·秦策一》:“上下相愁,民无所聊。”③副词。1.相当于“姑且”。辛弃疾《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梦觉东窗,聊复尔尔,起欲题书简。”(尔尔:如此。)《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聊以卒岁。”2.相当于“略微”。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④地名。在今山东聊城县。借:
①向别人借取。《左传·定公九年》:“(阳虎)尽借邑人之车。”②借出。《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③帮助。《史记·游侠列传》:“以躯借交报仇。”(交:指友人。)文天祥《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恨东风,不借世间英雄。”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之六十七:“风借帆方疾。”(疾:速。)④凭借;依靠。《史记·伍子胥列传》:“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雪:洗刷。)⑤嘉勉;推重。《隋书·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司马光《答彭寂朝议书》:“辱书奖借太过,期待太厚,且愧且惧,殆无所容。”⑥连词。假使。常“借使”、“借如”、“借若”连用。也作“藉(jiè)”。《过秦论》:“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犹未有倾危之患也。”元稹《遣病》:“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传:
(一)①传递。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传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流传;传播。桓宽《盐铁论·非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十:“新诗才上卷,已得满城传。”(卷:指书写用的纸、帛。)④表达。江总《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丝传园客意,曲奏楚妃情。”(丝:指琴。)⑤临摹。杜荀鹤《八骏图》:“丹雘(huò)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丹雘:红色颜料。真:原貌。)[传道]1.转述;传说。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三:“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2.传授儒家圣贤之道。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也指宗教宣传教义。[传灯]1.佛家指宣传佛法。佛法犹如明灯,可以消除迷惑,故称。崔颢《赠怀一上人》:“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2.指佛像前或人将死时置于脚后的长明灯。杜甫《望牛头寺》:“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传衣]传授师法;继承师业。李商隐《谢书》:“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二)zhuàn ①驿站的房舍,供过往旅客及车马中途休息的地方。《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又泛指客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舍相如广成传。”(舍:使居住。广成:传舍名。)②驿站所备的车马。《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③出入关卡的凭证。《汉书·宣帝纪》:“民以车船载谷入关者,得毋用传。”(毋:勿。)又泛指官府的凭证。《后汉书·陈蕃传》:“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投:弃掷。)④解说经义的文字。⑤传记。如《二十五史》均有人物列传。刘知几《史通·列传》:“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