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期白雪调,一奏惊凡聋。”诗句出处:《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是唐朝诗人李群玉的作品。
|
两鬓有二毛,光阴流浪中。形骸日土木,志气随云风。
冥默楚江畔,萧条林巷空。幽鸟事翔翥,敛翼依蒿蓬。
一饭五放箸,愀然念途穷。孟门在步武,所向何由通。
只征大易言,物否不可终。庶期白雪调,一奏惊凡聋。
昨忝丞相召,扬鞭指冥鸿。姓名挂丹诏,文句飞天聪。
解薜龙凤署,怀铅兰桂丛。声名仰闻见,烟汉陪高踪。
峨峨群玉山,肃肃紫殿东。神飙泛钟漏,佳气浮筠松。
自顾珉玞璞,何缘侣圭琮。群贤垂重价,省已增磨砻。
天子栖穆清,三台付夔龙。九霄降雨露,万国望时雍。
巍巍致君期,勋华将比崇。承天四柱石,嶷若窥衡嵩。
日见帝道升,谋猷垂景钟。寰瀛纳寿域,翔泳皆冲融。
百神俨云亭,伫将告成功。吾徒事文藻,骧首歌登封。
《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唐朝诗人李群玉的作品。
【注释】:
庶:
①众多;多。《论语·子路》:“既庶矣,又何加焉?”②百姓。《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③古代以正妻所生长子以外的子女为庶,后以妾所生的子女为庶。与“嫡”相对。《左传·文公十八年》:“杀嫡立庶。”④宗族中的支族。潘岳《杨荆州诔》:“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昭穆:指宗族。)⑤差不多;可以。《史记·五帝本纪》:“尔其庶矣!”(尔:你。)⑥希冀;期望。《后汉书·冯衍传下》:“惟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其不同。”(俗:世俗。)⑦副词。1.表示希望。《诗经·大雅·生民》:“庶无罪悔。”2. 表示可能。《左传 · 哀公六年》: “是以求长(zhǎng)君,庶亦能容群臣乎!”[庶几]1.差不多;可以。《孟子·庄暴见孟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2.表示希望与可能。《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汉书 ·李寻传》:“唯有贤友强辅,庶几可以保身命,全子孙,安国家。”(辅:辅佐。)期:
(一)①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又约定。《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②预定的时日;期限。《史记 ·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③限量;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只:语气词。)④期望;要求。《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⑤必;必定。《左传·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二)jī 同“朞”。一周年、一整月或一昼夜。《左传·襄公九年》:“行之期年,国乃有节。”(节:节余。)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雪:
①雪。《史记·秦始皇本纪》:“大雨雪,深二尺五寸。”②下雪。《晋书·五行志》:“飞骑大将军车嬴王腾自并州迁镇邺,行次真定时,久大雪。”③揩拭。杜甫《丈八沟纳凉》诗:“佳人雪藕丝。”④洗除;洗刷。李白《独漉篇》:“国耻未雪,何由成名?”⑤白色。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调:
(一)①调动。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婿竟不调。”②转换。徐陵《玉台新咏·织妇》:“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③征调。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④计算。班固《汉书·晁错传》:“调立城邑,毋下千家。”⑤音调。白居易《琵琶行》:“未成曲调先有情。”⑥人的才情风格。秦韬玉《贫女》:“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⑦古代的一种赋税。汉末、魏晋有户调,即按户征税。《三国志·魏书·赵俨传》:“都尉李通急录户调。”唐代建立租、庸、调制度,仍按户征调。⑧指声调,即字音高低升降的音调。⑨腔调。(二)tiáo ①协调。洪亮吉《治平篇》:“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②调弄;弹奏。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嘲弄;调笑。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④驯养;调教。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⑤烹调;调味。《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⑥音律和谐。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奏:
①进;进献。《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王充《论衡 ·逢遇》:“以夏进炉,以冬奏扇。”②臣子向帝王进言或上书。《史记·酷吏列传》:“(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晏:晚。)《史记·孝文本纪》:“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③显示出。《战国策·秦策一》:“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④特指进刀;运刀。《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奏刀騞(huò)然。”(騞然:刀割声。)⑤奏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⑥奏章。《后汉书·赵充国传》:“作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会:碰上。进兵玺书:皇帝命令进兵的诏书。)惊:
①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惊。《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善:容易。束马:将马绊住以免惊跳奔逸。)②恐惧。《韩非子·说林下》:“人见蛇则惊骇。”③惊动;震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张说《岳州守岁》:“爆竹好惊眠。”④奇怪;惊异。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⑤使吃惊。《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⑥气势大而猛。《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⑦通“警”。警戒。《墨子·号令》:“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凡:
①凡是。表示概括。《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总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诣:到……去看人。)③平常;平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尽众人凡士。”④要旨;纲要。《汉书·扬雄传下》:“不能一一其详,请略举凡。”⑤尘世,凡间;与上天、仙界相对。苏轼《洞霄宫》:“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