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诗句出处:《喜雨》;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 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 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
【注释】:
安:
①安宁;安稳;安定。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汉书·薛广德传》:“乘船危,就桥安。”(就桥:从桥上走。)②使安宁。《三国志·蜀书·蒋琬传》:“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③安乐;安逸。《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安心。陈寿《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郊境之内,民不安业。”⑤安放;设置。陆游《东阳道中》诗:“先安笔砚对溪山。”⑥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汉书·黥布传》:“女安从知之?”(女:你。)⑦副词。表示反问。韩愈《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鞭:
①用鞭子抽打。李白《赠友人》诗:“骏马不劳鞭。”(不劳:不用。)②鞭子。《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③古代兵器名。《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枪来鞭去花一团。”雷:
① [名]雷声。王充《论衡·雷虚》:“盛夏之时,~电迅速。”②[名]像雷一样的声响。司马相如《上林赋》:“车骑~起,殷天动地。”③[动]通“擂”。敲击。《乐府诗集·钜鹿公主歌辞》:“官家出游~大鼓。”公:
①公正;公平。《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祈黄羊可谓公矣。”②公共的;公家的。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二圣北狩之痛,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③公然;公开地。贾谊《论积贮疏》:“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残贼:害。)④公家,与“私”相对。《诗经·豳风· 七月》:“献豜于公。”⑤通“功”。功劳。《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肤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为诸侯的通称。《礼记·丧服大记》:“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练:丧服。)⑦古代朝廷官阶的第一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后泛指朝中职掌权者。李白《行路难》:“汉朝公卿忌贾生。”⑧对男子的敬称。《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⑨旧称亲属中的尊长。1.称祖父。《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hè)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称父亲。《战国策·魏策一》:“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3.称丈夫之父。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循:顺从。姥:婆婆。)⑩称雄性的禽兽。《齐民要术·作酱法》:“母蟹脐大,圆,竟服下,公蟹狭而长。”滂:
①水盛涌流的样子。《汉书·宣帝纪》:“醴泉滂流,枯槁荣茂。”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被pī:披。)②盛;充溢。韩愈《元和盛德诗》:“孩养无告,仁滂施厚。”③通“榜bàng”。船。《淮南子·时则》:“令滂人人材苇。”(人:交纳。)沱:
①长江的支流。《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②眼泪垂落的样子。《周易·离》:“出涕沱若。”③大雨倾注的样子。韩愈《读东方朔杂事》:“噫欠为飘风,濯手大雨沱。”吴:
①喧闹;大声说话。《诗经·周颂·丝衣》:“不吴不敖,胡考之休。”(敖:同“傲”,傲慢。胡考:寿考。休:吉祥的征兆。)②大。《楚辞· 九章·涉江》:“乘舲(líng)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舲: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沅:水名,在湖南。齐:齐举。榜:桨。汰:水波。)③古国名。1. 周太王长子泰伯的封地,在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国语·吴语》:“吴王夫差起师伐越。”2. 三国时孙权所建国名,拥有长江中下游及今福建两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三国志·吴书·吴王传》:“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3. 五代十国之一。杨行密受唐封为吴王,在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省部分地区。④泛指我国东南部。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欺:藐视。)越:
(一)①度过;经过。《韩非子·定法》:“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明年:第二年。)②超过;超越。《汉书·宣帝纪》:“越职逾法,以取名誉。”③远;远离。《左传·襄公十四年》:“闻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竟。”(抚:抚治。社稷:指国家。竟:同“境”。)④迂阔;不切实际。《国语·鲁语上》:“越哉,臧孙之为政也!”⑤昂扬。苏轼《石钟山记》:“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模糊。)⑥宣扬。《国语·晋语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宪:法。)⑦离散。《淮南子·主术》:“精神劳则越。”⑧坠落。《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⑨抢夺;劫夺。魏源《圣武记》卷七:“而内地敚攘越货、亡命斗狠之事,无一不出于花门。”(敚:同“夺”,劫夺。花门:指妓院。)⑩周代诸侯国。《墨子·非攻下》:“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1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南抚夷越。”因其部落众多,也称“百越”(或“百粤”)。《史记·李斯列传》:“南定百越。” (二)huó 瑟底的小孔。《吕氏春秋·适音》:“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