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公游凤凰沼,献可在笔端。

“公游凤凰沼,献可在笔端。”诗句出处:《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是唐朝诗人独孤及的作品。

海岸望青琐,云长天漫漫。十年不一展,知有关山难。
适逢阮始平,立马问长安。取公咏怀诗,示我江海澜。
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眼明遗头风,心悦忘朝餐。
大驾今返正,熊罴扈鸣銮。公游凤凰沼,献可在笔端。
系越有长缨,封关只一丸。冏然翔寥廓,仰望惭羽翰。
嘉会不我与,相思岁云殚。唯当袖佳句,持比青琅玕。

【注释】:

公:

①公正;公平。《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祈黄羊可谓公矣。”②公共的;公家的。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二圣北狩之痛,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③公然;公开地。贾谊《论积贮疏》:“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残贼:害。)④公家,与“私”相对。《诗经·豳风· 七月》:“献豜于公。”⑤通“功”。功劳。《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肤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为诸侯的通称。《礼记·丧服大记》:“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练:丧服。)⑦古代朝廷官阶的第一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后泛指朝中职掌权者。李白《行路难》:“汉朝公卿忌贾生。”⑧对男子的敬称。《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⑨旧称亲属中的尊长。1.称祖父。《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hè)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称父亲。《战国策·魏策一》:“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3.称丈夫之父。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循:顺从。姥:婆婆。)⑩称雄性的禽兽。《齐民要术·作酱法》:“母蟹脐大,圆,竟服下,公蟹狭而长。”

游:

①在水上漂浮。《诗经·邶风·谷风》:“泳之游之。”(泳:在水中潜行。)泛指游泳。《韩非子·难势》:“越人善游矣。”(越:国名。)②虚浮;不切实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lù陆)。”③游玩;游览。晁错《言守边备塞疏》:“幼则同游。”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学或求官。《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④交际;交往。《汉书·枚乘传》:“与英俊并游。”⑤流动。《汉书·沟洫志》:“水尚有所游荡。”⑥纵;放纵。《后汉书·仇览传》:“剽轻游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悬垂的饰物。《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游说]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奔走。《史记·张仪列传》:“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凤:

①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瑞之鸟。雄称凤,雌称凰。《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②比喻圣德之人。《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③借喻帝王。李商隐《梦令狐学士》:“凤诏裁成当直归。”

凰:

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称凤,雌称凰。古作“皇”。杜甫《述古三首》之一:“凤凰从天来,何意复高飞。”《吕氏春秋·应同》:“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

沼:

水池。《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汉书 ·公孙弘传》:“龟龙游于沼。”

献:

①祭祀宗庙所用之犬。②献祭。《礼记 · 礼器》:“ 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质:质朴;简略。文:文饰。察:明。神:指先祖。)③进献;奉献。《周礼·夏官·罗氏》:“献鸠以养国老。”④主人向客人敬酒。《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⑤呈露;呈现。《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⑥贤人。《尚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

在:

①存在;在世。《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范缜《神灭论》:“岂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状态。张华《情诗》:“处欢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长”。(愒:贪。)③处;处所。陶潜《饮酒》之二:“衰荣无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于;取决于。《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⑤问候;慰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寡人:卫献公自称。淹恤:久遭忧患。吾子:指卫大夫大叔文子。)⑥观察;审察。《尚书 ·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玉饰的天体观测仪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词。引进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柳宗元《田家》诗:“迎新在此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将军:指孙权。操:曹操。)⑧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其下多连“不”等。⑨终结。《尚书·吕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仅仅。《汉书·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笔:

①书写绘画用的文具。《新唐书·李白传》:“援笔成文,婉丽精切。”②书写;写作。《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削:指删除。)③笔力;笔法。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后汉书·臧洪传》:“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存。”(曲笔: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真相。)④指书画文章。《晋书·乐广传》:“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岳:潘岳。次比:排列;润色。)⑤指散文。白居易《与元九书》:“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

端:

①正;直;端正。《魏子》:“形端则影直。”又公正。贾谊《治安策》:“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②事物的一头或一方。《孙子兵法·势篇》:“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③开头;发端。王安石《荀卿》:“知己者,智之端。”④缘由;来由。陆机《君子行》:“祸集非无端。”⑤量词。布帛长度单位。倍丈为端。一说六丈为端,又说一丈六尺为端。《盐铁论·力耕》:“中国一端之缦。”⑥审视;细看。司空图《障车文》:“且子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称,头头相当。”⑦副词。1. 正好。张说《破阵乐》:“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2.终究。蔡伸《满庭芳》:“端不负平生。”3. 究竟。陆游《幽事》:“余年端有几?”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