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

“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诗句出处:《寻拜襄州刺史。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是唐朝诗人崔湜的作品。

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群籍备所见,孤贞每自饬。
徇禄期代耕,受任亦量力。幸逢休明时,朝野两荐推。
一朝趋金门,十载奉瑶墀。入掌迁固笔,出参枚马词。
吏部既三践,中书亦五期。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
常恐婴悔吝,不得少酬私。嗷嗷路傍子,纳谤纷无已。
上动明主疑,下贻大臣耻。毫发顾无累,冰壶邈自持。
天道何期平,幽冤终见明。始佐庐陵郡,寻牧襄阳城。
彤帏荷新宠,朱黻蒙旧荣。力薄惭任重,恩深知命轻。
饬徒留前路,行子悲且慕。犹闻长乐钟,尚辨青门树。
慈亲不忍诀,昆弟默相顾。去去勿重陈,川长日云暮。

【注释】:

进:

①前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孙子·军争》:“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②长(zhǎng)进;进步。《荀子·天论》:“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又增进。葛洪《抱朴子·外篇·勖(xù)学》:“进德修业,温故知新。”③到朝廷做官;出仕。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又上朝。《商君书·农战》:“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曲:曲意阿谀。)④引进;举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忌:即齐将田忌。孙子:即孙膑。)《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⑤提升。《晋书·贺循传》:“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序:官阶。)⑥呈上;奉献。《魏书·李先传》:“先每一进策,所向克平。”(策:计策。克:攻克。)⑦超过。《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技巧;技艺。)⑧进谏;劝谏。《战国策·齐策一》:“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⑨收入的钱财。《史记·吕不韦列传》:“车乘进用不饶。”⑩通“赆”。赠送的钱财。《史记·高祖本纪》:“萧何为主吏,主进。”(主:主管。)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负:

①凭仗;倚靠。《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②依靠;倚仗。《礼记·孔子闲居》:“负墙而立。”③用肩、背来负载东西。《孔子家语·致思》:“(子路)为亲负米百里之外。”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④担负;承担。《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⑤具有。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之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⑥蒙受;遭受。《管子·法禁》:“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⑦违背;背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⑧辜负;对不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⑨失败;失利。与“胜”相对。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⑩亏欠(钱)《汉书·邓通传》:“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zhài)数巨万。”(责:同“债”。)(11)通“妇”。老妇。《史记·陈丞相世家》:“户牖富人有张负。”

鼎:

①古代煮或盛食之器。一般为圆腹三足两耳,有的为方形四足,大小不一。《庄子·徐无鬼》:“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②(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③上古以鼎为传国之宝,陈列于宗庙,后世遂以鼎象征国家政权和王位。《宋书·武帝纪中》:“鼎祚(zuò)再隆。”④比喻三公及卿相等最高官爵,像三足托鼎,肩负国家重任。《后汉书·谢夷吾传》:“宜当拔擢,使登鼎司。”(拔擢:选拔。司:官府。)⑤盛大;显贵。左思《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⑥副词。正;正在。《汉书· 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

说:

(一)①陈述;讲述。《周易·咸》:“滕口说也。”(滕:张口放言 )②说明;解释。《荀子·天论》:“万物之怪书不说。”③学说;主张;言论。《韩非子·难一》:“矛楯之说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往:类推。)④告诉。《国语·吴语》:“使人说于子胥。”⑤古文体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shuì ①劝说;说服。《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②通“税”。止息。《诗经·召南·甘棠》:“召伯所说。” (三)yuè 喜悦;高兴。也写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退:

①向后移动;与“进”相对。《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大杀一阵,魏兵方退。”②使后退。《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某有一计,可退曹操。”③离开。《韩非子· 亡征》:“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贤良伏。”(伏:退隐。)④使离去;摈斥。《新唐书·姚崇传》:“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⑤辞去官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⑥归;返回。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齿:年寿。)⑦谦让。《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⑧衰减;减退。《南史·江淹传》:“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⑨迟缓;畏缩。《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

惭:

羞愧。《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高帝不怿(yì)而有惭色。”

补:

①补缀衣服。白居易《村居卧病》诗:“补褐防寒岁。”(褐:粗布衣服。)②泛指修补一切破损之物。杜甫《后苦寒二首》:“白鹄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补地裂!”③弥补;补救。晁错《贤良文学对策》:“补主之过。”④补充;补助。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稀豁之处,锄而补之。”(稀豁:稀疏。)⑤益;裨益。《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于宋而保于我,保之何补?”⑥补养;滋补。《庄子·外物》:“静然可以补病。”

衮:

古代君主或三公的礼服,通称衮袍。《周礼·春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享:供奉鬼神。冕:礼帽。)又指上公穿的礼服,绣有龙纹,龙首向下,与天子礼服有别。张衡《思玄赋》:“董弱冠而司衮兮。”[衮衮]相继不断。《新唐书·封伦传》:“或与论天下事,衮衮不倦。”[衮职]三公之职。《后汉书·杨赐传》:“五登衮职。”

诗:

①文学体裁的一种。《尚书·舜典》:“诗言志。”②特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类:善。)③奉持。《礼记·内则》:“朝服寝门外,诗负之。”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