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万里归无日,萧飒二毛衰有渐。”诗句出处:《西郊寻梅》;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
西郊梅花矜绝艳,走马独来看不厌。 似羞流落蒙市尘,宁堕荒寒傍茆店。 翛然自是世外人,过去生中差一念。 浅颦常鄙桃李学,独立不容莺蝶觇。 山矾水仙晚角出,大是春秋吴楚僭。 余花岂无好颜色,病在一俗无由砭。 朱栏玉砌渠有命,断桥流水君何欠。 嗟余相与颇同调,身客剑南家在剡。 凄凉万里归无日,萧飒二毛衰有渐。 尚能作意晚相从,烂醉不辞杯潋灩。
|
【注释】:
凄:
①寒冷。《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②凄凉。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属引:连续延长。)凄凉:
①寂寞,冷落。杜甫《遣兴》:“山阴一茅宇,江海日~~。”②悲伤,忧愁。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怀归路绵邈,览古情~~。”凉:
(一)①淡酒。《周礼·天官·浆》:“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yǐ)。”(浆:淡酒。醴:甜酒。医:酿粥而成的酒。酏:酿酒用的稀粥。)②薄;少。唐明皇《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③稍冷;微寒。《吕氏春秋·仲秋》:“凉风生,候雁来。”④忧愁;失望。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运:气数。)⑤人烟稀少;凄凉。《金史·移刺道传》:“咸平卿故乡,地凉事少,老者所宜。”孔稚珪《北山移文》:“石径荒凉徒延伫。” (二)liàng ①辅助。《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尚父:武王对姜尚的尊称。鹰扬:鹰的奋扬,喻威武。)②把东西放在通风处,使干燥。今作“晾”。《新唐书·百官志一》:“凡戎器,色别而异处,以卫尉幕士暴凉之。”(暴:晒。)③[凉阴(ān)]古代国君居丧。《公羊传·文公九年》:“高宗凉阴,三年不言。”万:
[万俟(qí)]复姓。里:
①古时乡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尽心上》:“制其田里,教之树畜。”②故乡;家乡。江 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③古代的居民组织。其编制以二十五家或五十家或百家为一里。《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④里巷;里弄。《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⑤长度单位。市制五百米为一里。李白《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萧:
①香蒿。《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凄清;冷落。刘伶《北芒客舍》:“枯叶散萧林。”③洒脱。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浮图精舍)依山临壑,隐蔽松枥(lì),萧然绝俗。”(枥:木名。)④古国名。春秋时宋的附庸,后为楚所灭。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萧条]荒凉。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三十四:“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萧索]冷落萧条。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饶:多。)[萧瑟]1.风声。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寂寞凄凉。杜甫《北征》:“人烟渺萧瑟。”[萧墙]古代宫室作为屏障用的矮墙,后借指内部。《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zhuā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季孙氏。春秋后期鲁国贵族。颛臾:古国名。)飒:
①风声。常叠用“飒飒”。《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②衰谢;凋落。陆倕《思田赋》:“庭草飒以萎黄。”[飒爽]勇猛矫健的样子。杜甫《丹青引》:“英姿飒爽犹酣战。”二:
①数词。一加一的和。《荀子·劝学》:“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②第二。聶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粜:卖粮食。)③不专一;不一致。魏徵《述怀》:“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诺:许诺。)《汉书·王陵传》:“毋以老妾故持二心。”毛:
①[名]鸟兽的毛。《战国策·秦策》:“~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②[名]头发。《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③[名]草木。《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④[名]长草木的地方。诸葛亮《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衰:
(一)①由强转弱;衰退;衰弱。《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竭:尽。)《汉书·食货志上》:“物盛而衰,固其变也。”②减;减退;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饮食得无衰乎?” (二)suō 同“蓑”。用草编成的雨衣。(三)cuī ①差;依等级递减。《国语·齐语》:“相(xiàng)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相:视。征:征税。移:迁徙。)②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作而成,毛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比及葬,三易衰。”(比及:等到。)③等次。《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衰。”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渐:
(一)①水名。②渐进,逐步发展。《周易· 渐》:“鸿渐于干。”(鸿:鸿鹄,天鹅。干:水滨,岸边。)③端倪,开端。苏轼《教战守》:“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④加重。《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季梁:人名。)⑤副词。逐渐;慢慢发展。《汉书·东方朔传》:“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徐霞客游记·黄山游日记》:“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⑥次序。《史记·吴太伯世家》:“今以渐致焉。”《宋史·河渠志二》:“御河自怀、卫经北京,渐历边郡。”⑦《周易》卦名。卦形为艮下巽上。《周易·渐》:“渐,女归吉。”⑧通“潜(qián)”。潜伏。《汉书·谷永传》:“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委曲从顺。”(湛chén:沉密。)⑨通“巉(chán)”。[渐渐]高峻的样了。《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二)jiān ①浸;沾湿。《诗经·卫风·氓》:“淇水汤(shāng)汤,渐车帷裳。”(汤汤:水势很盛的样子。帷裳:车上的布幔。)②薰染,影响。《论衡·本性》:“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史记·货殖列传》:“俗之渐民久矣。”③流入;入。《尚书·禹贡》:“东渐于海。”《法言·学行》:“满而后渐者其水乎?”④疏导。《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⑤诈;欺诈。叶适《〈东溪先生集〉序》:“不步曲捷以渐巧取之。”(曲捷:曲线,捷径。)《荀子·不苟》:“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知:智。)《韩非子·诡使》:“下渐行如此,入则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