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衰迟少复入城市,虚左屡招惭主意。

“衰迟少复入城市,虚左屡招惭主意。”诗句出处:《送王成之给事》;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

我昔扬帆掠吴楚,夜泊秦淮听春雨。
明朝冠盖拥长亭,误辱诸公问良苦。
是时众中初识公,天骥蹴踏万马空。
知心投分财数语,玉麈谡谡生清风。
冶城醉墨鸦栖壁,长干祖道花照席。
公方闭户试诸生,坐叹江山少颜色。
尔来俛仰三十春,欲话旧游无故人。
岂知邂逅逢一笑,使我肝胆还轮囷。
衰迟少复入城市,虚左屡招惭主意。
忽闻上印却凄然,悔不日日从公醉。
朝廷三载虚一相,如公早合鸾台上。
荣河温洛久胡沙,此段功名勿多让。

【注释】:

衰:

(一)①由强转弱;衰退;衰弱。《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竭:尽。)《汉书·食货志上》:“物盛而衰,固其变也。”②减;减退;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饮食得无衰乎?” (二)suō 同“蓑”。用草编成的雨衣。(三)cuī ①差;依等级递减。《国语·齐语》:“相(xiàng)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相:视。征:征税。移:迁徙。)②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作而成,毛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比及葬,三易衰。”(比及:等到。)③等次。《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衰。”

迟:

(一)①徐行。《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中心:心中。违:不顺心。)②缓慢。贾谊《新书·大政》:“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庄子·养生主》:“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怵然:恐惧的样子。)③晚。《金史·食货志》:“地寒,稼穑迟熟。”④犹豫。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⑤鲁钝。《三国志·吴书·孙奂传》:“初吾忧其迟钝,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⑥长久。欧阳修《苏氏文集序》:“迟久而不相及。”[迟明]黎明;破晓。曹唐《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戴月早辞三秀馆,迟明初识九华峰。”[迟迟]1.缓慢的样子。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2.从容不迫的样子。《礼记·孔子闲居》:“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3.迟疑不前的样子。范晔《后汉书·邓彪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途难御,故昔人明慎于所受之分,迟迟于歧路之间也。”[迟暮]1.暮年。比喻衰老。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徐缓。鲍照《舞鹤赋》:“飒沓矜顾,迁延迟暮。”(飒沓:群飞的样子。)[迟日]1.日子久。《商君书·君臣》:“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2.春日。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二)zhì等待。《后汉书·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思:思念。侧席:不正坐,以待贤者。异闻:新的学说见解。)

少:

(一)①数量少。与“多”相对。《左传·哀公二年》:“阳虎曰:‘吾车少。’”②缺少;短少;差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③削弱。贾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④轻视;看轻;小看。《晋书·王济传》:“(济)好以言伤物,侪(chái)类以此少之。”(侪类:同辈。)⑤不多时,表示时间短暂。《庄子·达生》:“少焉,果败而反。”⑥副词。表示程度浅。相当于“稍微”。《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 (二)shào ①年幼。与“老”相对。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②少年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少长有礼,其可用也。”③排行最末的。《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者,齐威王少子。”

复:

①返回;回归。《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②恢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③报复。《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④回报;回复。《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⑤副词。再;又。曹植《送应氏》:“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免除赋税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

入:

①进入;由外面到里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李白《王右军》:“笔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为官。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传·宣公元年》:“骤谏而不入。”(骤:屡次。)《新五代史·楚世家》:“岁入万计。”⑤上交;交纳。《墨子·贵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⑥参加;加入。《战国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⑦合于;相合;符合。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时髦。)⑧入声。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城:

①城郭。一般是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贾谊《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古代都邑为中心的所辖地区称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遗:送给。易:交换。)③筑城。《汉书·高帝纪》:“令天下县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圣武记》卷一:“我朝纵还台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墙以内的地方。韩翊(yì)《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御柳:皇宫栽的柳树。)⑥城市;都市。《史记·吴起传》:“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市:

古代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也作“烒”。

虚:

①大土山。《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②废墟。《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社稷为虚。”③集市。柳宗元《童区(ōu)寄传》:“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④空虚。《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⑤空着。《战国策·齐策四》:“梁王虚上位。”⑥虚假。《楚辞·九章·惜往日》:“听谗人之虚辞。”⑦副词。徒然,白白地。李商隐《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汉代贾谊。)⑧指清静无欲的内心境界。《老子》第十五章:“致虚极,守静笃。”

左:

①左边。《孙子兵法· 虚实》:“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②地理上以东为左。《晋书·温峤传》:“元帝初镇江左。”③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左迁:降职。)④以右指亲近;赞助;以左指不亲近;不赞助。《战国策·魏策二》:“右韩而左魏。”(韩、魏:国名。)【注意】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虚左”表示对人的尊敬。《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指带着。虚:空出。侯生:人名。)⑤不正;邪僻。《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⑥不合;违背。韩愈《答宝秀才书》:“身动而事左。”⑦证据;证人。《新唐书·刘知几传》:“举十二条左证其谬。”《汉书·张汤传》:“使吏案捕汤左田信等。”(派遣官吏追捕张汤的证人田信等。)[左右]1.在旁侍候的近侍近臣。《韩非子·孤愤》:“千乘之患,左右太信。”(千乘:指小国的君主。)2.周围,附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chú除)牧樵采。”(亮墓所:诸葛亮墓地。刍:割草。樵:打柴。)3.表示约数,相当于“上下”。王充《论衡·气寿》:“百岁左右。”4.帮助。《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5.支配;控制。《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以:指使用。)6.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示不敢直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白居易《与元九书》:“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陈:陈述。)

屡:

①多次;屡次。《论语·公冶长》:“屡憎于人。”②每次。李白《赠嵩山焦炼师》:“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憩。”③急速。《礼记·乐记》:“临事而屡断,勇也。”

招:

①打手势叫人。《荀子·劝学》:“登高而招。”②招来;招集。《汉书·晁错传》:“上招贤良。”③招致;招引。《楚辞·九章·惜诵》:“有招祸之道。”④箭靶;靶子。《吕氏春秋·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

惭:

羞愧。《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高帝不怿(yì)而有惭色。”

主:

①君;国君。《荀子·王霸》:“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理:治理。幽:暗处。化:感化。当:主管。)《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②皇帝的女儿。《后汉书·宋弘传》:“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③春秋战国时称大夫为主。《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赵孟:晋国卿大夫。当:相当于。)④主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王侯第宅皆新主。”(第:贵族的大宅子。)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子猷:王徽之字。)⑤死者的牌位。《春秋·文公二年》:“作僖公主。”⑥根本;首要的。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⑦掌管;主持。《墨子·备高临》:“十人主此车。”⑧预兆。范仲淹《奏乞宣谕大臣定河东捍御》:“河东地震数年,占书亦主城陷。”

主意:

①存心,有意。《四马投唐》楔子:“他~~兴兵恶战争。”②办法。《儒林外史》回二十二:“牛姑爷也该自己做一个~~来。”

意:

①心意;意图。《公羊传·隐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蔡伦立意造纸。”又意思。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善删者字去而意留。”②怀疑。《列子 ·说符》:“人有亡铁(fū夫)者,意其邻之子。”(亡:丢失。铁:斧子。)③意料。《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者]想来大概是……。《庄子·天运》:“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想来天大概是运转而不会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墨子·耕柱》:“子之义将匿耶? 意将以告人乎?”(匿:隐藏。)⑤yī(依)。通“噫”。叹词。《庄子·在宥》:“意! 甚矣战,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