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旧史所登载,一一尝考验。

“旧史所登载,一一尝考验。”诗句出处:《远游二十韵》;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

早岁志远游,万里携孤剑。
所至必吊古,如疾得鍼砭。
荒寒过吴宫,摧剥观禹窆。
及仕杨润间,挂席度天堑。
梁宋不可游,北望每怀歉。
会有蜀汉役,奇嶮日窥觇。
筑坛访遗址,烧栈想烈焰。
辕门俯清渭,彻底绿可染。
旧史所登载,一一尝考验。
胡羊美无敌,黍酒实醇酽。
枕戈南山下,驰猎久不厌。
比参剑南幕,壮志就收歛。
卜邻杨雄宅,遂欲老铅椠。
但爱古柏青,肯顾海棠艳。
人生不易料,白首东归剡。
稽山秋峨峨,镜水春潋潋。
余俸买扁舟,月下采菱芡。
湖山最奇处,容我钓石占。
婚嫁幸已毕,百事不关念。
但当勤醉歌,一死不汝欠。

【注释】:

旧:

①陈旧的;过时的。《论语·公冶长》:“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君。”王安石《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城旧鄘及桑林之门而守之。”(鄘:同“墉”。城垣。桑林:城门名。)刘兼《重阳感怀》之二:“张仪旧壁苍苔厚,诸葛荒祠古木寒。”②故交;旧相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③从前的;原来的。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史:

①史官。 掌管书籍和负责记载史事的官。《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②历史;史书。《庄子·天下》:“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③古代图书分类法中的第二部,又称乙部,专门收集各种体裁的史书。④虚浮;文辞繁多。《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⑤《史记》的简称。高适《遇卢明府有赠》:“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汉》:指《汉书》。流泉:形容文字如泉水涌出。)

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登:

①升;由低处到高处。《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凡登山以晴朗为佳。”②升任。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令尹:春秋时楚国最高官职。)③记载;刊登。《周礼·秋官·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生齿:指婴儿。)④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⑤踏上。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⑥副词。立即;立刻。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许和:答应。)

载:

(一)①乘坐。《史记·河渠书》:“陆行载车,水行载舟。”②装载。《史记·酷吏列传》:“载以牛车。”③交通工具。《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四种交通工具。刊:砍。)④开始。陶潜《停云》:“东园之树,枝条载荣。”(荣:茂盛。)⑤充满。《诗经·大雅·生民》:“厥声载路。”⑥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诗经 · 齐风·载驱》:“载驱薄薄。”(薄薄:马蹄声。)⑦副词。又;且。《诗经 · 鄘风·载驰》:“载驰载驱。”⑧做;施行。《左传·襄公三十年》:“淑慎尔止,无载尔伪。”⑨通“再”。二;第二。《吕氏春秋·顺民》:“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二)zǎi ①年。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旅食:寄食。)②记录。《左传·昭公十五年》:“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尝:

①用口品尝味道。《荀子·荣辱》:“尝之而甘于口。”(甘:好吃)②泛指尝试;试一试。《孟子·梁惠王上》:“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③经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备:全部。)④古代特指秋祭。供奉新谷让祖宗尝新,故名。《公羊传·桓公八年》:“秋(祭)日尝。”⑤副词。曾经。《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考:

①老。《汉书·元帝纪》:“黎庶康宁,考终厥命。”(黎庶:百姓。厥:其。命:天年。)②死去的父亲。《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朕:我。皇:伟大。)③考察;考核。《尚书·舜典》:“三载考绩。”《史记·封禅书》:“游碣石,考入海方士。”(方士:方术之士。)④成全。《礼记·礼运》:“以考其信。”又指完成;作成。《左传·隐公五年》:“考仲子之宫。”⑤推求;研究。《史记·太史公自序》:“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三代:指上古。尚:久远。)⑥敲击。李白《春日行》:“挝(zhuā)钟考鼓宫殿倾。”(挝:击打。)

考验:

①考察,验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运理群物,~~事实,各载其名。”②拷问,审究。《三国志·魏·方技传》:“于是传付许狱,~~首服。”

验:

①证据;凭证。《史记·晋世家》:“何以为验。”②检验。沈括《梦溪笔谈》卷七:“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③效果。《淮南子·主术》:“验在近而求之远。”④应验。《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表说水旱小事,往往有验。”(表:人名。)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