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写杜娘哀怨,和泪把、弹与孤鸿。

“写杜娘哀怨,和泪把、弹与孤鸿。”诗句出处:《春从天上来》;是元朝诗人王恽的作品。

罗绮深宫。记紫袖双垂,当日昭容。锦对香重,彤管春融。帝座一点云红。正台门事简,更捷奏、清画相同。听钧天,侍瀛池内宴,长乐歌钟。回头五云双阙,恍天上繁华,玉殿珠栊。白发归来,昆明灰冷,十年一梦无踪。写杜娘哀怨,和泪把、弹与孤鸿。淡长空。看五陵何似,无树秋

【注释】:

写:

(一)①移置;传送。《史记·秦始皇本纪》:“发北山石椁,乃蜀、荆地材皆至。”②倾吐;抒发。《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③消除。《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④摹画;绘画。杜甫《画鹘(hú)行》:“写此神骏姿,充君眼中物。”⑤描写;写作。江淹《别赋》:“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诀:告别。)⑥书写;抄写。《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二)xiè ①同“泻”。倾注;宣泄。《周礼·地官·稻人》:“以浍写水。”(浍:田间大沟渠。)②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也作“泻”。与“补”相对。《素问·调经论》:“有余写之,不足补之。”③通“卸”。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晋书 ·潘岳传》:“发槅写鞍,皆有所憩。”④用同“泄”。泄露。王建《宫词百首》之九十九:“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

杜:

①一种草本植物;甘棠。即棠梨、杜梨,也称杜树。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梨》:“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②堵塞;闭;杜绝。李斯《谏逐客书》:“强公室,杜私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固:一再地。)

娘:

①少女的美称。古诗《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②妇女的通称。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③母亲。《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哀:

①悲哀;悲伤。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②悼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不哀吾丧。”(丧:指晋文公之死。)③怜悯;怜恤。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④哀叹。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怨:

①仇恨。《荀子·正论》:“桀纣者,民之怨贼也。”②埋怨;责怪。《荀子·法行》:“怨天者无识。”③哀怨。杨万里《闻子规》:“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④通“蕴”。蕴积;积蓄。《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和:

(一)①谐和; 协调。《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籥(yuè)舞笙鼓,乐既和奏。”(籥:古管乐器。)引申为安适、平和。《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少(shāo)耆(shì)食,和于身也。”(殊:很。强:勉强。耆:同“嗜”。)《吕氏春秋·达郁》:“心志欲其和也。”②谦和;平和。《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颜色愈和。”③和睦;融洽。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④和解;讲和;和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民族的称呼。夷越:古时泛指我国南方的各民族。)《孙子·行军》:“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⑤调和;调节。《吕氏春秋· 贵公》:“阴阳之和,不长一类。”⑥温暖。范仲淹《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⑦连带;伴随。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⑧车铃。傅玄《良马赋》:“结以轾(zhì)轩,节以和铃。”(轾:车前低后高。轩:车前高后低。节:节奏。)《左传·桓公二年》:“锡鸾和铃。”(分别为四种铃,悬挂在车的不同部位。)⑨古代乐器名。即一种小笙。《仪礼· 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 (二)huò 搀合。沈括《梦溪笔谈·活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冒:蒙盖。)

把:

①握;持;执。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白居易《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控制;掌握。《汉书·王温舒传》:“择郡中豪敢往吏十馀人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③把守;看管。汪元量《越州歌》:“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船作战船。”④捆扎成束的东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⑤通“爬(pá)”。扒;搔。《后汉书·戴就传》:“以大针刺指爪中,使以把土,爪悉堕落。”

弹:

(一)①弹弓。《战国策·楚策四》:“左挟弹,右摄丸。”②弹丸。李商隐《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 (二)tán ①用弹弓发射。《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②用手指轻击。《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③弹奏乐器。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④挥洒(泪水)。晏几道《虞美人》:“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⑤抨击;检举。《后汉书·史弼传》:“州司不敢纠弹。”

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孤:

①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②孤单;单独。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古代王侯的谦称。《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④辜负。《后汉书·袁敞传》:“臣孤恩负义。”⑤指无子女的人。《吕氏春秋·怀宠》:“求其孤寡而振恤之。”⑥独特的;杰出的。杨万里《和李天麟二首》之一:“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鸿:

(一)①鸿鹄;即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②鸿雁;大雁。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借指书信。许自昌《水浒记·感愤》:“望风怀想,引领临歧,喜接鸿鳞。”④大。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之二:“大小相维,鸿纤具备。”(维:连结。纤:细小。)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⑤洪水。《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共工:皆上古人名。抑:遏止。辟:摒除。)⑥强盛。《吕氏春秋·执一》:“五帝以昭,神农以鸿。” (二)hòng [鸿蒙]浑沌未开之时。《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洞]空幻无边的样子。《淮南子·精神》:“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澒濛鸿洞,未知其门。”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