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绿处,又风归鸿去。”诗句出处:《清平乐十九首》;是宋朝诗人晏几道的作品。
 
                                
                                  | 波纹碧皱, 曲水清明后。
 折得疏梅香满袖,
 暗喜春红依旧。
 
 归来紫陌东头,
 金钗换酒消愁。
 柳影深深细路,
 花梢小小层楼。
 
 沉思暗记,
 几许无凭事。
 菊靥开残秋少味,
 闲却画栏风意。
 
 梦云归处难寻,
 微凉暗入香襟。
 犹恨寻回庭院,
 依前月浅灯深。
 
 春云绿处,
 又风归鸿去。
 侧帽风前花满路,
 冶叶倡条情绪。
 
 红楼桂酒新开,
 曾携翠袖同来。
 醉弄影娥池水,
 短箫吹落残梅。
 
 寒催酒醒,
 晓陌飞霜定。
 背照画帘残烛影,
 斜月光中人静。
 
 锦衣才子西征,
 万重云水初程。
 翠黛倚门相送,
 鸾肠断处离声。
 
 红英落尽,
 未有相逢信。
 可恨流年凋绿鬓,
 睡得春酲欲醒。
 
 钿筝曾醉西楼,
 朱弦玉指梁州。
 曲罢翠帘高卷,
 几回新月如钩。
 
 蕙心堪怨,
 也逐春风转。
 丹杏墙东当日见,
 幽会绿窗题遍。
 
 眼中前事分明,
 可怜如梦难凭。
 都把旧时薄倖,
 只消今日无情。
 
 可怜娇小,
 掌上承恩早。
 把镜不知人易老,
 欲占朱颜长好。
 
 画堂秋月佳期,
 藏钩赌酒归迟。
 红烛泪前低语,
 绿笺花里新词。
 
 莲开欲遍,
 一夜秋声转。
 残绿断红香片片,
 长是西风堪怨。
 
 莫愁家住溪边,
 采莲心事年年。
 谁管水流花谢,
 月明昨夜兰船。
 
 留人不住,
 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
 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
 画楼云雨无凭。
 
 千花百草,
 送得春归了。
 拾蕊人稀红渐少,
 叶底杏青梅小。
 
 小琼闲抱琵琶,
 雪香微透轻纱。
 正好一枝娇艳,
 当筵独占韶华。
 
 沈思暗记。几许无凭事。菊靥开残秋少味。闲却画阑风意。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入香襟。犹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浅灯深。
 
 笙歌宛转,
 如上吴王宴。
 宫女如花倚春殿,
 舞绽缕金衣线。
 
 酒阑画烛低迷,
 彩鸳惊起双栖。
 月底三千绣户,
 云间十二琼梯。
 
 双纹彩袖,
 笑捧金船酒。
 娇妙如花轻似柳,
 劝客千春长寿。
 
 艳歌更倚疏弦,
 有情须醉尊前。
 恰是可怜时候,
 玉娇今夜初圆。
 
 西池烟草,
 恨不寻芳早。
 满路落花红不扫,
 春色渐随人老。
 
 远山眉黛娇长,
 清歌细逐霞觞。
 正在十洲残梦,
 水心宫殿斜阳。
 
 心期休问,
 只有尊前分。
 勾引行人添别恨,
 因是语低香近。
 
 劝人满酌金钟,
 清歌唱彻还重。
 莫道后期无定,
 梦魂犹有相逢。
 
 烟轻雨小,
 紫陌香尘少。
 谢客池塘生绿草,
 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
 重寻杨柳佳期。
 强半春寒去后,
 几番花信来时。
 
 幺弦写意,
 意密弦声碎。
 书得凤笺无限事,
 犹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
 雨馀淡月朦胧。
 一夜梦魂何处,
 那回杨叶楼中。
 
 莺来燕去,
 宋玉墙东路。
 草草幽欢能几度,
 便有系人心处。
 
 碧天秋月无端,
 别来长照关山。
 一点恹恹谁会,
 依前凭暖阑干。
 
 暂来还去,
 轻似风头絮。
 纵得相逢留不住,
 何况相逢无处。
 
 去时约略黄昏,
 月华却到朱门。
 别后几番明月,
 素娥应是消魂。
 
 以上晏几道作品《清平乐》共19首
 
 | 
                                
                                  
        【注释】:
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②年;岁。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③生机;生命。欧阳修《奉使道中寄垣师》:“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威怒黄云愁。”(塞垣:指长城。溜:流水。)④指年轻女子的形态。崔珏(jué)《有赠》:“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⑦指酒。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云:
①同“云2”。②说。《论语·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人名。试:见用于朝廷。艺:多才艺。)③有。《荀子 ·法行》:“其云益乎?”④代词。如此。《史记·汲郑列传》:“汲、郑亦云,悲夫!”(汲、郑:指汲黯、郑当时二人。)⑤助词。1. 用于句首。《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2. 用于句中。《后汉书·陈龟传》:“虽殁(mò)躯体,无所云补。”(殁:死。补:弥补。)⑥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史记·伯夷列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云云]通“芸芸”。众多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处:
(一)①停留;休息。韩愈《答李翊书》:“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②居住。屈原《九章·涉江》:“幽独处乎山中。”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安;存。《史记·李斯列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④交往;相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与贵酋相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⑤处置;办理。《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⑥处罚。《晋书·食货志》:“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yāo)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要:求取。) (二)chù 处所;地方。《汉书·张骞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又:
①副词。1.表示重复或继续。《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问,又如初。”2. 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国语·晋语一》:“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壮事:指服力役。)3.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表示轻微转折。《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窃:私下。)5. 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加强语气。《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辛弃疾《美芹十论》:“盖历二十又三年。”。②通“有”。《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曰。”③通“宥”。宽恕。《礼记·王制》:“王三又,然后制刑。”④通“祐”。福。《卜辞通纂》第三六九片:“伐邛方,帝受我又。”(邛方:地名。受:授。)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鸿:
(一)①鸿鹄;即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②鸿雁;大雁。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借指书信。许自昌《水浒记·感愤》:“望风怀想,引领临歧,喜接鸿鳞。”④大。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之二:“大小相维,鸿纤具备。”(维:连结。纤:细小。)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⑤洪水。《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共工:皆上古人名。抑:遏止。辟:摒除。)⑥强盛。《吕氏春秋·执一》:“五帝以昭,神农以鸿。” (二)hòng [鸿蒙]浑沌未开之时。《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洞]空幻无边的样子。《淮南子·精神》:“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澒濛鸿洞,未知其门。”去:
(一)①离开。《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②距离。《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③失去;失掉。孟云卿《悲哉行》:“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周亮工《书影》卷一:“郡县守巡各至,问所失,吏部曰:‘吾家无一物,独去破毡具一床耳。’”④除去;舍弃;丢弃。《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韩愈《与孟尚书书》:“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称去世;死亡。古诗《孤儿行》:“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⑥往;到。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⑦过去的;从前的。《新语·至德》:“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⑧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啊”、“了”。白居易《盐商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绿鬟: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⑨去声。汉语四声之一。⑩往;到……去。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11)通“驱”。驱逐。《左传·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漦lí:涎沫。椟dú:放在木匣中。)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