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不因尔,芗林底事,游戏到人寰。

“不因尔,芗林底事,游戏到人寰。”诗句出处:《满庭芳》;是宋朝诗人向子諲的作品。

月窟蟠根,云岩分种,绝知不是尘凡。琉璃剪叶金粟缀花繁。黄菊周旋避舍,友兰蕙、羞杀山樊。清香远,秋风十里,鼻观已先参。酒阑。听我语,平生半是,江北江南。经行处、无穷绿水青山。常被此花相恼,思共老、结屋中间。不因尔,芗林底事,游戏到人寰。

【注释】: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因:

①凭借;依靠。《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国语·郑语》:“(谢西)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②继续;沿袭。《论语·先进》:“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乘:一车四马。摄:夹处。饥馑:荒年。比:等到。方:义方。)《汉书·循吏传》:“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光:霍光。循:遵循。)③原因;缘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无因而至前也。”④因缘。寒山《诗三百五首》之二百三十八:“唯作地狱滓,不修正直因,忽然无常到,定知乱纷纷。”(无常:传说为阴曹索命的鬼。)⑤介词。1. 表示事情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2. 表示行为的条件。相当于“通过”。《盐铁论·论儒》:“孔子适卫,因嬖(bì)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悦。”(嬖:被宠爱。)3.表示行为的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4. 表示顺应情势。《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因风吹火,用力不多。”⑥连词。连接短语或句子,表示顺承。“于是”。《史记·高祖本纪》:“秦军解,因大破之。”(解:松懈。)

尔:

①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礼记·檀弓上》:“夫子何善尔也?”《晋书·桓温传》:“果尔,后将易吾姓也。”③用在词尾,表示“……的样子”。《古诗十九首》之十九:“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④近;浅近。后作“迩(邇)”。《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戚戚:亲爱。具:通“俱”。)《周礼·地官·肆长》:“实相近者相尔也。”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表示“……的样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喟尔叹曰:……”《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⑥语气词。1. 表示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城尔。”2. 表示判断和肯定。相当于“了”、“呢”。《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⑦通“薾”。 花繁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底:

(一)①物体的底层或下面。柳宗元《酬贾鹏山人诗》:“青松遗涧底。”《南史·陆澄传》:“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②下面。白居易《寒闺怨》:“灯底裁缝剪刀冷。”③事物的终端;尽头。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数转达洞底。”④内部;里面。杨万里《送吴敏叔待制侍御致仕》:“自怜病鹤樊笼底。”(致仕:辞官归家。)⑤阻滞;不流畅。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⑥至;到达。《列子·天瑞》:“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⑦代词。1. 表指示。相当于“此”、“这”。陆游《遣兴》:“小甑(zèng)吴粳底样香。”(甑:蒸饭的瓦器。)2.表疑问。相当于“何”、“什么”。范成大《双燕》诗:“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⑧通“砥”。1. 磨刀石。《孟子·万章下》:“《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2.磨砺。《吕氏春秋·贵直》:“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二)de 相当于“的”。表领属关系。今通用“的”。《朱子语类·小学》:“那是做人底样子。”

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

游:

①在水上漂浮。《诗经·邶风·谷风》:“泳之游之。”(泳:在水中潜行。)泛指游泳。《韩非子·难势》:“越人善游矣。”(越:国名。)②虚浮;不切实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lù陆)。”③游玩;游览。晁错《言守边备塞疏》:“幼则同游。”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学或求官。《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④交际;交往。《汉书·枚乘传》:“与英俊并游。”⑤流动。《汉书·沟洫志》:“水尚有所游荡。”⑥纵;放纵。《后汉书·仇览传》:“剽轻游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悬垂的饰物。《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游说]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奔走。《史记·张仪列传》:“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戏:

(一)①角斗;角力。《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②游戏;嬉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婴儿相与戏也。”③戏弄;开玩笑。《论语·阳货》:“前言之耳。”④古代指歌舞、杂技等表演。《史记·孔子世家》:“优倡侏儒为戏而前。”(二) huī 同“麾”。①将帅的旗帜。《汉书·灌夫传》:“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②挥;指挥。《汉书·扬雄传上》:“戏八镇而开关。” (三)hù [於戏]同“呜呼”。感叹词。《汉书·韦贤传》:“於戏后人惟肃惟栗。”

到:

①达到;到达。《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蒙到,二郡皆服。”《史记·平准书》:“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太:同“泰”。)②通“倒”。颠倒。《墨子·经下》:“临鉴而立,景到。”(鉴:镜。景:同“影”。)

寰:

①天子封畿(即京城四周方千里)内的地方。《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②广大的境域。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道洽寰中,威加海外。”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