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似如今高一著,更好闻鸡禁市。”诗句出处:《贺新凉/贺新郎》;是宋朝诗人吴编修的作品。
出处男儿事。甚从前、说著渊明,放高头地。点检柴桑无剩粟,未肯低头为米。算此事、非难非易。三十年间如昨日,秀才瞒、撰到专城贵。饱共暖,已不翅。旁人问我归耶未。数痴年、平头六十,更须三岁。把似如今高一著,更好闻鸡禁市。总不似、长伸脚睡。六月荷风芗州路,北螺山、别是般滋味。今不去,视江水。
|
【注释】:
把:
①握;持;执。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白居易《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控制;掌握。《汉书·王温舒传》:“择郡中豪敢往吏十馀人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③把守;看管。汪元量《越州歌》:“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船作战船。”④捆扎成束的东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⑤通“爬(pá)”。扒;搔。《后汉书·戴就传》:“以大针刺指爪中,使以把土,爪悉堕落。”把似:
①假如。辛弃疾《浪淘沙》:“~~倩他书不到,好与同来。”②不如。董解元《西厢记》:“先生本待观景致,~~这里闲行随喜。”似:
①像;类似。《庄子·山木》:“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古诗《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似乎;好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天似启之。”晏殊《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③给与。韩愈《谁氏子》:“写吾此诗持送似。”贾岛《剑客》:“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④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刘克庄《风入松》:“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⑤通“嗣”。继承;延续。《诗经·大雅·江汉》:“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如:
①顺从;依照。《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如之,无不如志。”李朝威《柳毅传》:“毅如其言,遂至其宫。”②往;到……去。《汉书·燕王传》:“田生如长安,不见(刘)泽。”③似;像;如同。《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④及;赶得上。《论语·公冶长》:“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⑤奈。“如……何”,相当于“奈……何”,把……怎么样。《孟子·滕文公下》:“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薛居州:人名,宋臣。)《列子·汤问》:“其如土石何?”⑥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渴。”⑦连词。1. 相当于“如果”,表示假设。《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2. 相当于“和”。表示并列。《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大夫:官名。)3. 相当于“而”。表示转折。至于;却。《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相当于“或者”。表示选择。《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方六七十:指纵横六七十里。邦:诸侯封国。)⑧助词。形容词后缀,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不如]也作“弗如”。比不上。岑参《石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大禹。)今:
①此时;现在。《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战国策·赵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传·襄公二年》:“(崔子)今不来矣。”②现代。与“古”相对。《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违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诗经·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当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⑤将要;将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不久。《史记·申屠嘉列传》:“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高:
①高。与“低”相对。《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重:重叠。)②指高度。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③高级;上等;优良。《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④岁数大。《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汉书·晁错传》:“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对策: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⑥尊崇。《庄子· 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⑦高尚。《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著:
(一)①显露;显著。《商君书·错法》:“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治著:政绩昭著。)②称道。《后汉书·李恂陈禅等传论》:“任棠、姜岐,世著其清。”③写文章;写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不能道说,而善著书。”④登记;记载。《商君书·境内》:“生者著,死者削。”⑤土著。指定居不迁的人。《后汉书·李忠传》:“垦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二)zhuó 今作“着”。①附着。贾谊《论积贮疏》:“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本:指农业。)②穿;戴。蒲处厚《保生要录·论衣服》:“寒欲渐著,热欲渐脱。” (三)zhāo ①围棋下子。蒋正子《山房随笔》:“某有仆能棋,欲试数著不敢?”②计策;手段。 (四)zháo 遇到;受到。陆游《 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五)zhe 助词。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②用在句末,表示祈使或一般告语。《水浒全传》第二十回:“老娘先打两个耳刮著。”更:
(一)①改变;更换。《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②替换。《吕氏春秋·仲春纪》:“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圭:玉器名。皮币:毛皮和缯帛。)引申为交替。《汉书·万石君传》:“九卿更进用事。”③经历;经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④抵偿;抵押。《史记·平准书》:“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悉:竭尽。)⑤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一更约二小时。岳飞《小重山》:“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二)gèng 副词。①相当于“再”、“又”。《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直:同“值”。)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②相当于“愈”。更加。《史记·管晏列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好:
(一)①女子貌美。《史记·孔子世家》:“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文采。康乐:舞曲名。)古诗《陇西行》:“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②泛指美;善。《诗经·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代称男子。洵:确实。)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③友好;友爱。高适《赠别晋三处士》:“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④完毕;完成。韩偓《无题》:“妆好方长叹,欢余却浅颦。”⑤可以;便于。李觏《苦雨初霁》:“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河汉:天河。油然:云气上升。)⑥恰巧;适逢。白居易《吴中好风景》:“况当丰熟岁,好是欢游处。”⑦表示劝勉。《世说新语·方正》:“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⑧表感叹。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hào ①喜爱;爱好。《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②善于;易于。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二百二十二:“聪明好短命,痴騃祩(ái)却长年。”(騃:傻。)③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汉书·食货志下》:“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闻:
(一)①听见。《韩非子·十过》:“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②听说。《韩诗外传》卷七:“吾闻君子不食鲡(lǐ)鱼。”③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韩非子·五蠹》:“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④见闻;知识。《史记·儒林列传序》:“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⑤闻名。李白《赠孟浩然》:“风流天下闻。”⑥领会;掌握。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嗅。《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 (二)wèn 名声;声誉。《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禁:
(一)①忌讳。《汉书·艺文志》:“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拘者:固执不通的人。牵:牵制。)《论衡·讥日》:“举事若病死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则谓之不避日禁。”《史记·陈丞相世家》:“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阴谋:秘密计谋。)②制止;禁止。司马光《训俭示康》:“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荀子·君子》:“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吕氏春秋·适威》:“令苟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商君书·赏刑》:“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③法令或习俗所不允许的事。《史记·秦始皇本纪》:“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④不能随便进入的地方。古代常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禁中。”(二世:秦二世胡亥。)洪昇《长生殿·定情》:“韶华入禁闱,宫树发春晖。”(韶华:春光。闱:宫门。)⑤拘押;监禁。《魏书·安定王休传》:“乃免官,禁之别馆。”又为拘禁人的地方,监狱。《金史·世宗纪下》:“命罪人在禁有疾,听亲属入视。”⑥闭拒;封锁。《战国策·赵策一》:“五国之兵有日矣,韩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二)jīn 禁受;受得住。杜牧《边上闻笳》:“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争:怎么。)市:
古代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也作“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