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唤起隆中豪杰,共图盖世功名。

“唤起隆中豪杰,共图盖世功名。”诗句出处:《木兰花/玉楼春》;是宋朝诗人宋无名氏的作品。

晓烟生绿树,听叶底、数声莺。正节届清明,蓂开七荚,梦叶长庚。桥门旧时冠带,念短檠、读尽夜深灯。文价乾坤推重,世紏父子同登。莹然玉雪做精神。野鹤见长身。算婉画崇台,活人多少,自合长生。荆襄暂烦佐幕,听秋风鼓角夜连营。唤起隆中豪杰,共图盖世功名。

【注释】:

唤:

①呼;呼唤。古乐府《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②召;召之使来。《世说新语·豪爽》:“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武帝:西晋武帝。)③啼叫。陆游《细雨》:“美睡常嫌莺唤起,清愁却要酒阑回。”

起:

①[动]站起,起来。《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②[动]起床。《孟子·尽心上》:“鸡鸣而~。”③[动]起身,出发。《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于鲁。”④[动]兴起。《荀子·天论》:“一废一~,应子以贯,理贯不乱。”⑤[动]发动。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矣。”⑥[动]起用。《泰州海陵县主薄许君墓志铭》:“有拔而~之。”⑦[动]修建。李华《吊古战场文》:“秦~长城,竟海为关。”⑧[动]开始。《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⑨[动]出身。《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刀笔吏。”

隆:

①山中央高起之地。《孙子·行军》:“战隆无登。”②高;增高。《史记· 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准:鼻。)又升高。《战国策·齐策一》:“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薛:地名。)《后汉书·张衡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③多;盛。《盐铁论·险固》:“衝隆不足为强。”(衝:陷阵战车。)④兴盛;繁盛。刘琨《重赠卢谌》:“苟能隆二伯(bà),安问党与仇。”(苟:如果。二伯:指晋文公、齐桓公。伯,同“霸”。)诸葛亮《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⑤尊崇。《荀子·儒效》:“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⑥指程度深。《盐铁论·取下》:“卫灵公隆冬兴众穿池。”⑦成长;使成长。《汉书·王莽传》:“隆就孺子。”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豪:

①兽名,即豪猪,俗称箭猪。肩部以后长有许多长而硬的刺。《山海经·西山经》:“(竹山)有兽焉,其状如豚(tún)而白毛,毛大如笄(jī)而黑端,名曰豪彘(zhì)。”(豚:猪。笄:簪。彘:猪。)②细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③才能出众的人。《淮南子·泰族》:“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豪放;豪爽。《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⑤豪华;阔绰。《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yú)服。”(穷:穷尽。舆:车。)⑥强横;横暴。《管子·国蓄》:“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钟:容量单位。齐制六斛四斗为一钟。)⑦有权势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柳宗元《童区(ōu)寄传》:“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是:此。少:年纪小于。)陶潜《咏荆轲》:“豪主正怔营。”⑧通“毫”。长而细的毛。喻极小。《墨子·天志中》:“若豪之末。”《庄子·秋水》:“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杰:

①才能出众的人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②倚仗权势横行一方的人。《汉书·地理志》:“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则游侠通奸。”

杰:

①才智超群的人。《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史记·高祖本纪》:“此三者,皆人杰也。”(三者:指萧何、张良、韩信。)②特异的;超出一般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雄姿杰出。”韩愈《记梦》:“隆楼杰阁磊嵬(wéi)高。”(磊:累积。嵬:高。)③通“桀”。凶暴。王褒《四子讲德论》:“习俗杰暴。”④通“楬”。木桩。《墨子·号令》:“吏、卒、民各自大书于杰。”

共:

(一)①拱璧。古代象征法权、法、法度。后作“珙”。《诗经·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②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论语· 乡党》:“子路共之。”③环绕。后作“拱”。《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二)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史记·越世家》:“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②共计;总共。魏学洢《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为四,共八扇。”③副词。全;皆。《史记·高祖本纪》:“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④介词。引进动作涉及;和;跟;与;同。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⑤连词,表示并列关系。林逋《山园小梅》:“不须檀板共金尊。” (三)gōng ①供给;供应。后作“供”。《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②通“恭”。恭敬。《孟子·万章上》:“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

图:

①版图;地图。岳飞《五岳祠盟记》:“取故地上版图。”《周礼·地官·小司徒》:“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证之。”(地比:比邻;邻居。正:辨别是非。)②画。《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省识:罕识。环佩:妇女装饰,借指王昭君。)③绘;画。《汉书·苏武传》:“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沈括《梦溪笔谈》卷一:“直以七彩图之。”④思虑;谋划。《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损害。)⑤谋取;图谋。《三国志 · 蜀书·诸葛亮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⑥料想;猜度。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拊掌:拍手。这里表示惊异。)⑦法度。《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盖:

①用草或苇编成的覆盖物。《左传·襄公十四年》:“被苫(shān)盖,蒙荆棘。”(被:覆盖。苫:用草编成的覆盖物。)②建筑房屋。王褒《僮约》:“治舍盖屋。”③车盖、伞等遮阳挡雨的用具。《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盖。”《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为黄屋盖乘舆,出入拟于天子。”(屋:同“幄”。帐幕。)④器物上的盖子。《礼记·少仪》:“器则执盖。”⑤遮蔽;掩盖。《淮南子·说林》:“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⑥超过;压倒。《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⑦崇尚。《国语· 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⑧副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论语·里仁》:“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⑨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⑩助词。多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其作用只是引出下面的议论或说明。《史记·李斯列传》:“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本:根。)(11)通“盍”(hé),是“何不”的合音。《礼记·檀弓上》:“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12)通“阖”。门扇。《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

世:

①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论语 · 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仁:仁政成功。)②世代;父子相继为一世。《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③继承。《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大夫之义不得世。”④一代又一代;世代相承的。《汉书·楼护传》:“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⑤家世;世系。《吕氏春秋·知化》:“残其国,绝其世。”⑥人的一生;一辈子。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交往。俯仰:生活。)⑦时代;朝代。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⑧人世;世界。《荀子·议兵》:“此世之所以乱也。”⑨当时的。《盐铁论·论儒》:“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

世功:

累代的功劳。《左传·隐公八年》:“官有~~,则有官族。”

功:

①功劳;业绩。《战国策·赵策四》:“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②成就;功效。《庄子· 天运》:“劳而无功。”《晋书·谢安传》:“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降龄:上天给予的寿龄。垂成:将成。)嵇康《养生论》:“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③工作。《吕氏春秋·仲春》:“无作大事,以妨农功。”④功能。《荀子·天论》:“以全其天功。”⑤工程。葛洪《抱朴子·外篇·崇教》:“民力竭于功役,储蓄靡于不急,起土山以准嵩霍,决渠水以象九河。”(靡:浪费。嵩霍:二山名,被称为中岳与南岳。)⑥精善;坚固;精良。《管子·七法》:“有蓄积,则久而不匮;器械功,则伐而不费。”⑦通“攻”。治理。《水经注·巨洋水》:“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⑧丧服通称。《礼记·服问》:“绖服之绖,服其功衰。”

功名:

①功绩,名声。《后汉书·光武帝纪》:“今不同心胆共举~~,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②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儒林外史》回二:“~~大事,总以文章为主。”

名:

①名字;名称。《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讳:避讳。)②取名;命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号;名分。《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④名声;声誉。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死事:效忠国事而死。垂:留传。固:本来。无论:不用说。)⑤著称;闻名。《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⑥古代名家的简称。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战国百家之一。⑦说出;陈述。林嗣环《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处也。”⑧占有。《论衡·骨相》:“不名一钱。”⑨大的;重要的。《庄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⑩文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