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

“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诗句出处:《驻马听》;是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

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
,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
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
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
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注释】:

也:

①语气词。用在句末。1. 表示判断或肯定。《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2.表示疑问或反问。《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②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颜回。)③副词。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拟:

①忖度;思量。《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②比拟;相比。陆游《入蜀记》:“(小孤山)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他山可拟。”③比划,用兵器作出杀人的样子。《汉书·苏建传附苏武》:“(卫律)复举剑拟之,武不动。”④模拟;仿照。《汉书·扬雄传》:“常拟之以为式。”⑤打算;准备。《齐民要术·收种》:“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⑥估量;预料。辛弃疾《摸鱼儿》:“准拟佳期又误。”⑦起草;设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命君拟旨。”

重:

(一)①厚。《周易·系辞上》:“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②重量。《汉书·食货志下》:“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径:直径。铢:二十四铢为一两。)③分量大;程度深。与“轻”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千金,重币也。”④重要;贵重。《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⑤重视;敬重。《韩诗外传》卷一:“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禄:做官的俸禄。)贾谊《过秦论上》:“尊贤重士。”⑥加上;加重。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⑧慎重。《六韬·论将》:“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二)chóng ①重叠;重复。程垓《摸鱼儿》:“重门深锁,犹有夜深月。”②量词。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③副词。1. 重新;再次。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2. 加上,表示更进一层。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纷:多的样子。脩能:修饰的美态。脩,同修。)

论:

(一)①讨论;研讨。《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②议论;评论;谈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③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④陈述;述说。张衡《西京赋》:“众形殊声,不可胜论。”⑤评判;评定。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盐铁论·箴石》:“论其才能,然后官之。”⑥定罪;判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晦:每月最后一天。)⑦顾及;考虑。李斯《谏逐客书》:“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⑧言论;学说。《荀子·成相》:“君法明,论有常。”⑨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 (二)lún①《论语》的简称。刘向《别录》:“鲁人所学谓之《鲁论》。”②通“伦”。顺序,次序。《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钟。”③通“抡”。选择。《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

争:

(一)①争夺。《韩非子·说林下》:“争肥饶之地。”《史记·伍子胥列传》:“两女子争桑相攻。”②竞争。《史记·高祖本纪》:“左右争欲击之。”③争辩;辩论。《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④相差。杜荀鹤《自遣》:“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⑤怎么;怎。多用于古诗词曲中。白居易《题峡中石上》:“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二)zhèng 通“诤”。规劝。《后汉书·王充传》:“以数谏争不合,去。”(以:因为。)

争奈:

怎奈,无奈。卢仝《守岁》:“当垆一榼酒,~~两年何?”

奈:

①处置;对待。常与“何”连用,表示怎么处置、怎么对待。林觉民《与妻书》:“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有时也单用。《淮南子·兵略训》:“唯无形者无可奈也。”②无奈;怎奈。表示转折。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小生特谒长老,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

翻:

①鸟飞;翻飞。王维《辋川闲居》诗:“白鸟归山翻。”②翻动;反复翻转。元稹《竞渡》:“万里黄河翻。”③反转;倾覆。杜甫《白帝》:“白帝城下雨翻云。”④编写;谱写。刘禹锡《杨柳枝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⑤翻译。《旧唐书·姚崇传》:“今之佛经,罗什所译。姚兴执本与什对翻。”⑥副词。反而;反倒。岑参《衙郡守还》:“头白翻折腰,归家还自笑。”(折腰:指下拜。)

翻覆:

①反覆,变化。陆机《君子行》:“休咎相乖蹑,~~若波澜。”②来回。萧统《讲解将毕赋三十韵》:“青禽乍上下,云雁飞~~。”

覆:

①翻倒;翻转。《荀子· 成相》:“前车已覆。”又覆没。《商君书·赏刑》:“战必覆人之军。”②倾倒;倒出。《论语·子罕》:“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③遮盖;掩蔽;覆盖。《诗经·大雅·生民》:“鸟覆翼之。”④审察;审核;再次检验。《左传·定公四年》:“藏在周府,可覆视也。”又审问。《新唐书·刘祥道传》:“每覆大狱,必欷歔累叹。”⑤反;相反。《诗经·大雅·瞻印(yǎng)》:“人有民人,女覆夺之。”(女:通“汝”。)⑥重复。《后汉书·黄琼传》:“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⑦回复。也作“复”。《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覆:‘恩王,止有两个在敝寺。’”⑧埋伏。《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⑨反而。《诗经·小雅·小旻》:“谋臧不从,不臧覆用。”

思:

①思考;想。《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思念;怀念。《诗经·邶风·泉水》:“靡(mǐ)日不思。”(靡:无。)李白《静夜思》:“低头思故乡。”③愁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吉士:对男子的美称。)④心情;情绪。李煜《虞美人》:“清霜残雪思难任。”(清霜残雪:指鬓发已白。)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海天愁思正茫茫。”⑤助词。可用于句首或句中,调整音节。《诗经·大雅 ·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齐:通“斋”。庄敬。大任: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⑥语气词,啊。《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乔:高大。休:休息。)

维:

①系物的大绳。《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②纲纪;法度。《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维弛。”③系;连结。韩愈《同冠峡》:“维舟山水间,晨坐听百鸟。”④保持;保全。《管子 · 霸言》:“维其民,然后王(wàng)之。”⑤角落。《淮南子 · 天文》:“西南为背阳之维。”⑥通“惟”。思考;计度。《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既称帝……维万世之安。”⑦介词。由于;因为。《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子:你。)⑧连词。与;和。《诗经·大雅·灵台》:“贲(bēn)鼓维镛。”(贲:大。镛:大钟。)⑨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尚:久远。)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序。)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