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是欢心,时康岁已深。”诗句出处:《升平词十首》;是唐朝诗人薛能的作品。
瑞气绕宫楼,皇居信上游。远冈连圣祚,平地载神州。 会合皆重译,潺湲近八流。中兴岂假问,据此自千秋。 寥泬敞延英,朝班立位横。宣传无草动,拜舞有衣声。 鸳瓦霜消湿,虫丝日照明。辛勤自不到,遥见似前程。 处处是欢心,时康岁已深。不同三尺剑,应似五弦琴。 寿笑山犹尽,明嫌日有阴。何当怜一物,亦遣断愁吟。 曙质绝埃氛,彤庭列禁军。圣颜初对日,龙尾竞缘云。 佩响交成韵,帘阴暖带纹。逍遥岂有事,于此咏南薰。 一物至周天,洪纤尽晏然。车书无异俗,甲子并丰年。 奇技皆归朴,征夫亦服田。君王故不有,台鼎合韦弦。 日日听歌谣,区中尽祝尧。虫蝗初不害,夷狄近全销。 史笔惟书瑞,天台绝见妖。因令匹夫志,转欲事清朝。 品物尽昭苏,神功复帝谟。他时应有寿,当代且无虞。 赐历通遐俗,移关入半胡。鹪鹩一何幸,于此寄微躯。 无战复无私,尧时即此时。焚香临极早,待月卷帘迟。 端拱乾坤内,何言黈纩垂。君看圣明验,只此是神龟。 旭日上清穹,明堂坐圣聪。衣裳承瑞气,冠冕盖重瞳。 花木经宵露,旌旗入仗风。何期于此地,见说是神工。 五帝三皇主,萧曹魏邴臣。文章惟返朴,戈甲尽生尘。 谏纸应无用,朝纲自有伦。升平不可记,所见是闲人。
|
【注释】:
处:
(一)①停留;休息。韩愈《答李翊书》:“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②居住。屈原《九章·涉江》:“幽独处乎山中。”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安;存。《史记·李斯列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④交往;相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与贵酋相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⑤处置;办理。《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⑥处罚。《晋书·食货志》:“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yāo)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要:求取。) (二)chù 处所;地方。《汉书·张骞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处处:
到处。各处。《后汉书·光武帝纪》:“群盗~~并起。”处:
(一)①停留;休息。韩愈《答李翊书》:“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②居住。屈原《九章·涉江》:“幽独处乎山中。”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安;存。《史记·李斯列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④交往;相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与贵酋相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⑤处置;办理。《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⑥处罚。《晋书·食货志》:“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yāo)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要:求取。) (二)chù 处所;地方。《汉书·张骞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纠正;订正。《礼记·月令》:“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察:审察。)④表示判断,是。《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⑤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连词。相当于“于是”。《管子·君臣上》:“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⑦助词。用以前置宾语。《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国是]国家大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定国是之诏既下。”欢:
①喜悦;高兴。《左传·昭公四年》:“从宋之盟,承君之欢。”《左传·襄公八年》:“欢以承命,何时之有?”②交好;友好。《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阳生素与乞欢。”③古时相爱男女的互称。古乐府《石城乐》:“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④恩爱;情谊。《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心:
①心脏。《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脏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③挂怀;关心。唐顺之《与吕沃洲巡按书》:“两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于。)④中央;中心。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处。《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2. 亲信的人。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康:
①安宁;和乐。《尚书·大诰》:“迪民康。”(迪:引导。)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传闻大小康。”(大小:大人小孩。)②健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徐陵《与王吴郡僧智书》:“体中何如?愿保康胜。”(胜:安好。)③空。《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爵。”(爵:酒杯。)又俗称萝卜里面空为“康”。也作“糠”。岁:
①星名。即木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②年。《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年。”③光阴;时间;时光。元稹《遣春十首》之七:“莫倚颜似花,君看岁如水。”④年龄。崔颢《江畔老人愁》:“少年欲知老人岁,岂知今年一百五。”⑤年景;年成;收成。《盐铁论·力耕》:“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登:庄稼丰收。)已:
①停止。《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②完毕。《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责备。)③罢免。《论语·公冶长》:“(子文)三已之,无愠(yùn)色。”(愠: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大风:麻风病。)⑤副词。1. 已经。《史记·蒙恬列传》:“扶苏已死。”2.随后;旋即。《史记·项羽本纪》:“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 太;过分。《诗经·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词。和方位词“来”、“上”、“下”、“东”、“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的限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自丞相雍已下皆谏。”⑦语气词。用法同“矣”。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恶已:就显出丑恶了。)深:
①水深。与“浅”相对。《诗经·小雅·小旻(mín)》:“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远。《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③深厚;密切。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④深入;深刻。《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精到。⑤精深;深奥。《论衡· 自纪》:“何以为辩? 喻深以浅。”⑥厉害;深重。《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刻毒;残酷。《战国策·燕策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将军:指樊於[wū]期。遇:对待。)⑧色彩浓重。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⑨时间久。陆游《入蜀记》:“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lǎo)缩。”(潦缩:积水下降。)⑩副词。表示程度较高,相当于“很”、“非常”。《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