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旧制群英伏,来章六义全。

“旧制群英伏,来章六义全。”诗句出处:《酬曹侍御见寄》;是唐朝诗人薛能的作品。

儒道苦不胜,迩来惟慕禅。触途非巧者,于世分沉然。
要地羞难入,闲居钝更便。清和挑菜食,闷寂闭花眠。
累遣期抛俸,机忘怕与权。妨春愁筦榷,响夜忆林泉。
匪石从遭刖,珠膏枉被煎。讨论唯子厚,藏退合吾先。
旧制群英伏,来章六义全。休旬一拟和,乡思乱情田。

【注释】:

旧:

①陈旧的;过时的。《论语·公冶长》:“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君。”王安石《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城旧鄘及桑林之门而守之。”(鄘:同“墉”。城垣。桑林:城门名。)刘兼《重阳感怀》之二:“张仪旧壁苍苔厚,诸葛荒祠古木寒。”②故交;旧相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③从前的;原来的。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旧制:

以前的形制、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制:

①裁制;切割。《韩非子·难二》:“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宾胥无、隰朋:人名。削缝:缝纫。纯缘:镶边,绲边。)②制造;制作。《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tǐng)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梃:棍棒。挞:打击。)《诗经· 豳风· 东山》:“制彼裳衣。”(做那件衣裳。)③规划;制订。《商君书·更法》:“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④禁止;遏制。《史记·陈涉世家》:“楚虽胜秦,不敢制赵。”《书经· 吕刑》:“制以刑。”(以:用)⑤控制;掌握。《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⑥规章;制度。《左传· 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⑦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⑧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⑨古代长度名。一丈八尺为一制。《管子·乘马》:“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季:下等。)⑩加工。《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11)写作。蔡琰《胡笳十八拍》诗:“制兹八拍兮拟俳优。”

群:

①羊群;聚集在一起的禽兽。《诗经· 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②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淮南子·主术》:“千人之群无绝梁。”③成群的;众多的。《左传·庄公十二年》:“群公子奔萧。”④众人。《梁书·刘显传》:“聪明特达,出类拔群。”⑤同类;种类。《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⑥会合;联合。《汉书·刑法志》:“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能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养:给养。)⑦聚合。《荀子·非十二子》:“而群天下之英杰。”

英:

①花。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②美好。《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刘备有英名。”③精华;文采;辞藻。韩愈《进学解》:“含英咀华。”④杰出的;超众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⑤杰出的人物。《史记·淮阴侯列传》:“异姓并起,英俊乌集。”⑥通“瑛”。玉的光泽。张衡《四愁诗》之一:“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⑦古国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西南。⑧皮衣上的装饰物。《诗经·郑风·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晏:鲜艳华美。)

伏:

①趴;俯伏。《礼记· 曲礼上》:“寝毋伏。”又指俯身。《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轼:车前凭靠的横木。)②低;落。韩愈《南海神庙碑》:“伏波不兴。”(兴:起。)③潜伏;隐蔽。《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汉书·艺文志》:“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④屈服;承受。《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既伏其罪矣。”(许:国名。既:已经。)《淮南子·原道》:“海外宾伏。”⑤降伏;服从。皇甫冉《赠普门上人》:“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⑥通“服”。1. 佩服。《晋书·左思传》:“及(左)思赋出,(陆)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绝:非常。加:增添。)2. 适应;习惯。韩愈《黄家贼事宜状》:“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⑦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时间在农历六月前后,是盛夏季节。杨恽《报孙会宗书》:“岁日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⑧敬辞。臣下对君主、下对上的敬辞。《汉书·杨恽传》:“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惟: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⑨古代夏祭称“伏”。《史记·留侯世家》:“每上冢(zhǒng)伏腊,祠黄石。”(冢:坟。腊:冬祭称腊。黄石:石名。)

来:

(一)①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②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跟“去”、“往”相反。《孙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使……来;招致;招来。也作“徕”。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④某一时间以后。《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⑤将来;未来。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斯:则。已:停止。)⑥句末助词。《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来。”《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二)lài 慰劳。《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职:主管。劳lào:慰劳)

章:

①明显;显著。屈原《离骚》:“芳菲菲其弥章。”(弥:更加。)②表彰;表扬。《商君书·说民》:“章盖则过匿。”③印章;图章。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一。”④音乐的一曲。《史记·吕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⑤诗文或诗文的一段。《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下笔成章。”⑥条目。⑦规章。《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⑧规则;条理。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⑨奏章。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⑩花纹;文彩。《后汉书·孝仁董皇后纪》:“舆服有章。”[章甫]一种礼帽。《论语·先进》:“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礼服。相:司仪。)[章章]鲜明貌。《荀子·法行》:“虽有珉(mín)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珉:美石。雕雕:鲜明。)

义:

(一)①合宜;合理。《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使:役使。)也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②正义;道义。《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③指卓异过人的品行与节操。《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急:急于援助。)④名分。《商君书·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秩,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也。”(秩:等级;次序。)⑤交情;情分。《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两下恩深义重,各不相舍。”⑥意义;含义。《晋书·王隐传》:“文体混漫,义不可解。”⑦公益的;为公益事业而举办的。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周)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骇骨万余,为立义冢(zhǒng)。”(客:寄居他乡。冢:坟墓。)⑧因领养或拜认而结成的亲属关系。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兴尼寺》:“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⑨假的;人造的。《新唐书·五行志一》:“义髻(jì)抛河里。”(髻:发髻。)⑩通“议”。议论。《战国策·东周策》:“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吕氏春秋· 上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11)通“俄é”。邪曲。《左传·文公十八年》:“掩义隐贼。” (二)yí ①仪容;状貌。《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②礼仪;仪制。《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

全:

①纯色玉。《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用全。”②完备;完整无缺。《庄子·养生主》:“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③保全;使完好。《韩非子·解考》:“今举动而与天下之为雠,非全身长生之道也。”④病愈,后写作“痊”。《周礼·天官·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⑤副词。完全;全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