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既云泯,岁月复已绵。”诗句出处:《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因时省风俗,布惠迨高年。建隼出浔阳,整驾游山川。 白云敛晴壑,群峰列遥天。嶔崎石门状,杳霭香炉烟。 榛荒屡罥挂,逼侧殆覆颠。方臻释氏庐,时物屡华妍。 昙远昔经始,于兹閟幽玄。东西竹林寺,灌注寒涧泉。 人事既云泯,岁月复已绵。殿宇馀丹绀,磴阁峭欹悬。 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厘。 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迹岂辞缠牵。
|
【注释】:
人事:
①人力所能及的事。《新五代史·伶官传》:“盛衰天理,虽曰天命,岂非~~哉”。②人世间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君别我后,~~不可量。”③人为的动乱。《汉书·吴王濞传》:“诸侯皆有背叛之意,~~极矣。”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既:
①尽;终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未既济。”②副词。已经。《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患:担心。)③连词。1. 常与“且”、“又”呼应,表示二种情况并存。《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 则;就。《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云:
①同“云2”。②说。《论语·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人名。试:见用于朝廷。艺:多才艺。)③有。《荀子 ·法行》:“其云益乎?”④代词。如此。《史记·汲郑列传》:“汲、郑亦云,悲夫!”(汲、郑:指汲黯、郑当时二人。)⑤助词。1. 用于句首。《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2. 用于句中。《后汉书·陈龟传》:“虽殁(mò)躯体,无所云补。”(殁:死。补:弥补。)⑥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史记·伯夷列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云云]通“芸芸”。众多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泯:
①消灭;消亡。《诗经·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国不泯。”王粲《伤夭赋》:“或老终以长世,或昏夭而夙泯。”②混乱。王充《论衡·偶会》:“伯鲁命当贱,知虑多泯乱也。”③混合。白居易《和知非》:“禅能泯人我,醉可忘荣悴。”[泯灭]消灭净尽。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岁:
①星名。即木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②年。《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年。”③光阴;时间;时光。元稹《遣春十首》之七:“莫倚颜似花,君看岁如水。”④年龄。崔颢《江畔老人愁》:“少年欲知老人岁,岂知今年一百五。”⑤年景;年成;收成。《盐铁论·力耕》:“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登:庄稼丰收。)岁月:
年月,时间。沈佺期《游少林寺》:“雁塔风霜古,龙池~~深。”月:
(一)①月球;月亮。《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潜《归田园居》之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从朔至晦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状或颜色像月亮的。李贺《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谢郎妓。”⑤指妇人的月经。王建《宫词》:“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妇女怀胎的月份。《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诞:助词。弥:满。厥:其。先生:初生。达: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国古代西域国名。 (二)ròu 同“肉”。古乐府《孤儿行》:“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肠:指小腿肚子。)复:
①返回;回归。《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②恢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③报复。《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④回报;回复。《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⑤副词。再;又。曹植《送应氏》:“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免除赋税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已:
①停止。《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②完毕。《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责备。)③罢免。《论语·公冶长》:“(子文)三已之,无愠(yùn)色。”(愠: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大风:麻风病。)⑤副词。1. 已经。《史记·蒙恬列传》:“扶苏已死。”2.随后;旋即。《史记·项羽本纪》:“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 太;过分。《诗经·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词。和方位词“来”、“上”、“下”、“东”、“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的限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自丞相雍已下皆谏。”⑦语气词。用法同“矣”。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恶已:就显出丑恶了。)绵:
①绵延;连绵。《谷梁传·文公十四年》:“长毂(gǔ)五百乘(shèng),绵地千里。”(长毂:兵车。乘:一车四马为一乘。)②丝绵。《汉书·食货志下》:“五谷布帛丝绵之物。”③薄弱;柔软。《汉书·严助传》:“且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