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穿屡折,诘曲通三湘。”诗句出处:《纪游东观山》;是唐朝诗人唐无名氏的作品。
瑰奇恣搜讨,贝阙青瑶房。才隘疑永巷,俄敞如华堂。 玉梁窈浮溪,琼户正当窗。仙佛肖仿佛,钟鼓鍧击撞。 赑赑左顾龟,狺狺欲吠尨。丹灶俨亡恙,芝田霭生香。 搏噬千怪聚,绚烂五色光。更无一尘涴,但觉六月凉。 玲珑穿屡折,诘曲通三湘。神鬼若剜刻,乾坤真混茫。 入如深夜暗,出喜皦日光。隔世惊瞬息,异境难揣量。
|
【注释】:
玲:
[玲玲]金玉之声。曹摅《述志赋》:“饰吾冠之岌岌,美吾佩之玲玲。”(岌岌:高峻的样子。)[玲珑]1.金玉声。班固《东都赋》:“和銮玲珑。”2. 明澈的样子。邵楚苌《题马侍中燧木香亭》:“树影参差斜入簷,风动玲珑水晶箔。”3.精巧的样子。《杜阳杂编》:“仍饰以五采细珠,玲珑相续。”4.灵巧的样子。洪昇《长生殿·幸恩》:“他情性多骄纵,恃天生百样玲珑。”穿:
①穿透;穿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隋唐嘉话》卷下:“昆明池者,汉孝武所穿,有捕鱼利。”②通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③孔洞。《周礼·考工记·陶人》:“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④贯穿。白居易《与元九书》:“贯穿古今。”屡:
①多次;屡次。《论语·公冶长》:“屡憎于人。”②每次。李白《赠嵩山焦炼师》:“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憩。”③急速。《礼记·乐记》:“临事而屡断,勇也。”折:
(一)①折断。《韩非子· 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奔跑。)②弯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③死。《韩诗外传》卷三:“无瘖、聋、跛、眇、尪蹇、侏儒、折短。”④挫折;损失。《史记·淮阴侯列传》:“折北不救。”(北:失败。)⑤驳斥;使对方屈服。刘禹锡《天论》:“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天说,指柳宗元《天说》。韩退之:韩愈。)⑥指责。《三国志·魏书·傅嘏传》:“季布面折其短。”(季节:人名。) (二)shé [折阅]亏损。《荀子·修身》:“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良贾:有本事的商人。市:做买卖。)诘:
(一)①追问;责问。《国语·鲁语上》:“公诘之,仆人以里革对。”《左传· 昭公十四年》:“赦罪戾,诘奸慝(tè)。”(戾:罪。慝:邪恶。)《左传·僖公十五年》:“诘之,对曰:‘乃大吉也。’”②追究;查办。方苞《狱中杂记》:“主者口呿(qù)舌挢(jiǎo),终不敢诘。”(呿:张开。挢: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聂夷中《公子行》:“走马踏杀人,街吏不敢诘。”③整治。《尚书· 立政》:“其克诘尔戎兵。”(克:能。戎兵:兵器,这里指军队。)[诘朝]次日早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诘朝将见。” (二)jí[诘屈]同“佶屈”。弯曲。曹操《苦寒行》:“羊肠阪诘屈。”(羊肠阪:地名。)曲:
(一)①弯;不直。与“直”相对。《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②不正;不公正;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陆贾《新语·辨惑》:“怀曲而合邪。”(合:迎合。邪:偏邪。)③局部;一部分。《淮南子·缪称》:“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④委婉曲折。元结《恶(wù)曲篇》:“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⑤泛指弯曲之处。吴融《壁画折竹杂言》:“渭曲逢,湘江别。”(渭:水名。)⑥偏僻之处。严忌《哀时命》:“块独守此曲隅兮。”(块:孤独。隅:角落。) (二)qǔ ①韵文的一种。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裁相近,但格式较为自由。分戏曲、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②歌曲。王褒《长安有狭邪行》:“涂歌杨柳曲,巷饮榴花樽。”(涂:同“途”。樽:酒器。)③乐曲。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一:“请君莫奏前朝曲。”通:
①通向;通到。陈寿《隆中对》:“西通巴蜀。”《列子·汤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通行;通过。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③贯通;没有阻碍的。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顺畅;畅通。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⑤疏通。《史记·秦始皇本纪》:“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北史·宇文恺传》:“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发明:阐明。)⑥流通;交换。薛福成《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罔:无。)⑦交往;沟通。《左传 · 桓公七年》:“卫孙桓子来盟,始通。”周密《齐东野语》卷十:“既贵,耻其家微,阴有所遗,而绝不与通。”⑧四通八达的。《晋书·列女传》:“恨不得枭(xiāo)汝首于通逵,以塞大耻。”(枭:斩首悬挂。逵:大路。)⑨知晓;通晓。《吕氏春秋·谨听》:“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嵇康《释私论》:“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⑩开通;开明。《汉书·孝成赵皇后传》:“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11)传达;通知。《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12)全部;整个。曹植《与吴质书》:“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瞑:同“眠”。)(13)共同的;通常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司马光《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臣闻量能授职者,人主之通术。”(14)(马)粪。《后汉书·戴就传》:“乃卧就覆船下,以马通熏之。”(15)量词。1. 用于文书,表示一份。《世说新语·文学》:“无不传写,各有一通。”2. 用于击鼓。相当于“阵”、“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传吏疑其伪,乃椎鼓三通。”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湘:
①水名。今名湘江,在湖南省。屈原《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②通“鬺”。烹;煮。苏轼《元修菜》:“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