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诗句出处:《兔丝》;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
【注释】:
灵:
①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jiǎn)兮姣服。”(偃蹇:形容舞态。)②神;神灵。《汉书·礼乐志》:“灵之下,若风马。”③灵魂。诸葛亮《前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温庭筠《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④威灵。《国语·晋语七》:“七合诸侯,君之灵也。”⑤对死人的尊称。潘岳《寡妇赋》:“入空室兮望灵座。”⑥灵异。《诗经·大雅·生民》:“无灾无害,以赫其灵。”(赫:显。)⑦灵验。《史记·龟策列传》:“以为龟藏则不灵。”⑧人的精神意志。《文心雕龙· 情采》:“综述性灵。”⑨善;好。白居易《修香山寺记》:“灵迹胜概。”灵物:
①鬼神,鬼怪。《旧唐书·刘禹锡传》:“在在处处,应有~~护持。”②吉祥的事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今天下清宁,~~仍降。”物:
①杂毛牛。《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②客观存在的物体。《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③特指物产。《晋书·顾荣传》:“故国安物阜,以义成俗。”(阜:丰富。)④与“我”相对的物和人;众人。《水经注·洛水》:“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之”。江淹《杂体诗·杂述》:“物我俱忘怀。”⑤指外界环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辨识,察看。《周礼·地官·艸人》:“则物其地,图而授之。”[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南史·谢灵运传附谢几卿》:“二人意相得……不屑物议。”本:
①草木的根或茎干。《吕氏春秋·先己》:“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②基础;主体。《汉书·赵充国传》:“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算:谋算。)③根源;来源。《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④特指农业生产。《商君书·壹言》:“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末:指工商业。)⑤原来的;固有的。《世说新语·识鉴》:“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萧统《文选序》:“变其本而加厉。”(厉:厉害。)⑥依据;按照。柳宗元《驳复仇议》:“本情以正褒贬。”⑦自己或自己方面的。《列子 ·周穆王》:“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本宅众亲簇拥新人到了堂前,朝西站定。”⑧现今的。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⑨本钱。《醒世恒言》卷三十三:“把十五贯钱与女婿作本,开店养身。”⑩奏章。申时行《召对录》:“先生每看这本说朕酒、色、财、气……”(11)版本。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所引诸经,与今本多异者,皆出先秦古书。”(12)演出的底本。(13)副词。本来;原来。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4)量词。用于书册、戏曲等。孔尚任《桃花扇·孤吟》:“昨日看完上本,演的何如?”特:
①公牛。张缵《南征赋》:“云怒特之奔来。”《本草纲目 · 兽部一·牛》:“牛之牡者曰牯、曰特。”②泛指雄性牲畜。《周礼·夏官·校人》:“凡马,特居四之一。”③三岁兽。《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④一头牲畜。《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⑤单个;单独。《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使之特馂。”⑥突出;杰出。《诗经 · 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维:助词。奄息:人名。)⑦配偶。《诗经·鄘风·柏舟》:“髧(dàn)比两髦,实维我特。”(髧:头发下垂貌。髦:发辫。维:助词。)⑧副词。1. 表示动作为某种目的而专门进行,相当于“特地”、“特别”。《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2.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达:
①畅通。《荀子·君道》:“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②到达。李白《秋浦歌》:“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③通晓;明白。《汉书·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④周遍;全面。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盖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达观古今,操行不轨者多富乐。”⑤豁达;旷达。《汉书·高帝纪》:“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⑥显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⑦表达。何景明《明月篇序》:“辞必托诸夫妇,以宣郁而达情焉。”(宣:宣泄。郁:郁闷。)又指送达。陈翰《异闻集》:“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复:
①返回;回归。《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②恢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③报复。《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④回报;回复。《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⑤副词。再;又。曹植《送应氏》:“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免除赋税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缠:
①绕;缠绕。班固《西都赋》:“矰(zēng)缴相缠。”(矰:短箭。缴:拴在箭上的丝绳。)《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酒酣,怀恩起舞,奉先赠以缠头綵。”②搅扰;纠缠。杜甫《丹青引》:“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③通“躔”。 天体运行时经过天空某一区域。《汉书·王莽传中》:“岁缠星纪,在雒阳之都。”(岁:木星。星纪:天体运行轨道一段的名称。雒阳:即洛阳。)[缠绵]1. 纠缠不已,不能解脱。陆机《赴洛二首》之二:“忧苦欲何为,缠绵胸与臆。”2.连续不断;宛转动人。蔡琰《胡笳十八拍》:“哀响缠绵兮彻心髓!”缠萦:
缠绕,束缚。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烛娥谁救活,蚕茧自~~。”萦:
①缠绕。《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萦之。”(樛木:高木。葛藟:葛蔓。)②回旋;弯曲。李白《东鲁门泛舟》:“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③系缚;牵挂。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曾是萦旧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