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悠悠几千里,欲扫欃枪未云已。”诗句出处:《丹阳行》;是唐朝诗人孙逖的作品。
丹阳古郡洞庭阴,落日扁舟此路寻。传是东南旧都处, 金陵中断碧江深。在昔风尘起,京都乱如燬。 双阙戎虏间,千门战场里。传闻一马化为龙, 南渡衣冠亦愿从。石头横帝里,京口拒戎锋。 青枫林下回天跸,杜若洲前转国容。都门不见河阳树, 辇道唯闻建业钟。中原悠悠几千里,欲扫欃枪未云已。 英雄倾夺何纷然,一盛一衰如逝川。可怜宫观重江里, 金镜相传三百年。自从龙见圣人出,六合车书混为一。 昔年王气今何在,并向长安就尧日。荆榛古木闭荒阡, 共道繁华不复全。赤县唯馀江树月,黄图半入海人烟。 暮来山水登临遍,览古愁吟泪如霰。唯有空城多白云, 春风淡荡无人见。
|
【注释】: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中原:
①平原,原野。《诗·小雅·吉日》:“瞻彼~~,其祁孔有。”②黄河流域。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③国境内部地区。《孙子·作战》:“力屈财殚,~~内虚。”原:
①水流源头。《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②根源;来由。《韩非子·解老》:“万害有原。”(害:灾祸。)③推究本原。《管子·小匡》:“原本穷末。”④文体名。对某事物推究其本原,而加以论述。⑤原野;宽广平坦的地面。《楚辞·九歌·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忽:辽阔渺茫的样子。)⑥宽恕;赦免。《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⑦通“愿”。谨慎老实。《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贼:伤害;败坏。)《荀子·荣辱》:“孝弟原悫。”(弟tì:顺从兄长。悫què:诚实。)悠:
①思念;想念。《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②长远;长久。《礼记·中庸》:“悠久所以成物也。”苏武《诗四首》之四:“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③闲适的样子。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悠]1.忧思的样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子:你。衿:襟。)2.遥远;长远的样子。《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3.闲适的样子。崔颢《黄鹤楼》诗:“白云千载空悠悠。”4. 众多的样子。《后汉书·崔骃传》:“悠悠罔极,亦各有得。”悠悠:
①悠谬,荒谬。《晋书·王导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②忧思的样子。《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我思。”③遥远,悠长。《诗·唐风·鸨羽》:“~~苍天,曷其有极?”④安闲静止的样子。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物换星移几度秋。”⑤旌旗下垂的样子。《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旆旌。”⑥众多。《史记·孔子世家》:“~~者天下皆是也。”悠:
①思念;想念。《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②长远;长久。《礼记·中庸》:“悠久所以成物也。”苏武《诗四首》之四:“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③闲适的样子。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悠]1.忧思的样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子:你。衿:襟。)2.遥远;长远的样子。《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3.闲适的样子。崔颢《黄鹤楼》诗:“白云千载空悠悠。”4. 众多的样子。《后汉书·崔骃传》:“悠悠罔极,亦各有得。”几:
(一)古人坐时凭依的器具。《诗经·大雅·公刘》:“俾筵俾几。”(俾:使,使人。筵,几:用如动词。指铺席、设几。)《孟子·公孙丑下》:“隐几而卧。”后指放置物件的小桌。苏轼《雨中过舒教授》:“几砚寒生雾。”《聊斋志异·促织》:“帘外设香几。” (二)jǐ[几几]装饰美盛的样子。《诗经·豳风·狼跋》:“赤舄几几。”里:
①古时乡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尽心上》:“制其田里,教之树畜。”②故乡;家乡。江 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③古代的居民组织。其编制以二十五家或五十家或百家为一里。《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④里巷;里弄。《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⑤长度单位。市制五百米为一里。李白《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欲:
①欲望;愿望。又作“慾”。《孟子·离娄下》:“从(纵)耳目之欲。”《孙子兵法·谋攻》:“上下同欲者胜。”②想要。《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需要。《齐民要术·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④副词。将要;快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⑤情欲;贪欲。刘伶《酒德颂》:“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偾:
①仆倒。《庄子·天运》:“一偾一起。”②指倒斃;死亡。《吕氏春秋·顺民》:“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孤之大愿也。”(孤:越王自称。接:相连。交:相交。)③败坏;覆亡。《礼记· 大学》:“此谓一言偾事。”④奋起;兴起。《新唐书·刘晏传赞》:“唐中偾而振,晏有劳焉。”(劳:功劳。)⑤突起。《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外强中干。”刮:
①刮削;摩擦。《史记·太史公自序》:“茅茨不剪,采椽不刮。”(茨:屋盖。采椽:采木为椽。)②抉发;发掘。杜甫《画鹘行》:“乃知画师妙,巧刮造化窟。”苏轼《祭张子野文》:“搜研物情,刮发幽翳。”③在物体的表面上涂抹;擦。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④风劲吹。杜甫《前苦寒行》:“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丛:
①密集;聚成一堆。司马相如《上林赋》:“攒立丛倚,连卷欐佹。”②指成堆的人或事物。戎昱《泾州观元戎出师》:“萧萧万马丛。”(萧萧:马鸣声。)③特指丛生的草木。《淮南子·俶真》:“兽走丛薄之中。”④繁多。柳宗元《永州刺史崔公墓志》:“政令烦挐(ná),贡举丛沓。”选:
①选择;挑拣。贾思勰《齐民要术·收种》:“选好穗绝色者。”②选举;举荐。《礼记·礼运》:“选贤与能。”③选辑成册的作品。王士禛等《师友诗传录》:“文之有选,自萧维摩始也。”④遣送;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弗去,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