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物牵情不奈何,就中杨柳态难过。”诗句出处:《柳》;是唐朝诗人孙鲂的作品。
茏葱二月初,青软自相纡。意态花犹少,风流木更无。 影繁晴陌上,烟重古城隅。炀帝河声里,几番荣又枯。 数树新栽在画桥,春来犹自长长条。 东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 金堤堤上一林烟,况近清明二月天。 别有数枝遥望见,画桥南面拂秋千。 春物牵情不奈何,就中杨柳态难过。 也知是处无花去,争奈看时未觉多。 小眉初展绿条稠,露压烟濛不自由。 莫是折来偏属意,依稀相似是风流。 九衢春霁湿云凝,着地毵毵碍马行。 拟折无端抛又恋,乱穿来去羡黄莺。 千树阴阴盖御沟,雪花金穗思悠悠。 先朝事后应无也,惟是荒根逐碧流。 摇荡和风恃赖春,蘸流遮路逐年新。 颠狂絮落还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 暖催春促吐芳芽,伴雨从风处处斜。 莫道玄功无定配,不然争得见桃花。 小池前后碧江滨,翠窣抛青烂熳春。 不是和风为抬举,可能开眼向行人。 深绿依依配浅黄,两般颜色一般香。 到头袅娜成何事,只解年年断客肠。
|
【注释】:
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②年;岁。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③生机;生命。欧阳修《奉使道中寄垣师》:“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威怒黄云愁。”(塞垣:指长城。溜:流水。)④指年轻女子的形态。崔珏(jué)《有赠》:“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⑦指酒。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物:
①杂毛牛。《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②客观存在的物体。《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③特指物产。《晋书·顾荣传》:“故国安物阜,以义成俗。”(阜:丰富。)④与“我”相对的物和人;众人。《水经注·洛水》:“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之”。江淹《杂体诗·杂述》:“物我俱忘怀。”⑤指外界环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辨识,察看。《周礼·地官·艸人》:“则物其地,图而授之。”[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南史·谢灵运传附谢几卿》:“二人意相得……不屑物议。”牵:
①拉;挽。《韩非子·十过》:“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②可牵的牲口。《周礼·天官·宰夫》:“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飧(sūn)牵。”(牢礼:祭祀用牲之礼。委积:储备。飧:便宴;饭食。)③牵连;牵涉。《后汉书·梁商传》:“辞语多所牵及。”④拘束;约束。宋玉《招魂》:“牵于俗而芜秽。”[牵强]勉强;生扯硬拉。吴曾《能改斋漫录·文贵自然》:“文之所以贵对偶者,为出于自然,非假于牵强也。”情:
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绪。《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②特指爱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情根爱胎,何时消败?”③常理;常情。《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④情形;真实情况;实情。《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⑤真实;真诚。《墨子·非攻上》:“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奈:
①处置;对待。常与“何”连用,表示怎么处置、怎么对待。林觉民《与妻书》:“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有时也单用。《淮南子·兵略训》:“唯无形者无可奈也。”②无奈;怎奈。表示转折。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小生特谒长老,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就:
①趋向。《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后汉书·隗嚣传》:“去愚就义,功名并著。”(去:离开。)又为靠近。《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②到;达到。《礼记·曲礼上》:“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③登上。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④就职;赴任。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⑤承受;接受。班固《咏史》:“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⑥参加;参与。周容《芋老人传》:“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⑦效法;择取。韩愈《原毁》:“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⑧成就;成功。《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看;观赏。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⑩使成功。《战国策·魏策一》:“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11)变成;造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12)产生;生成。王充《论衡·异虚》:“妖出,祸安得不就?”(13)假如;即使。陈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14)向;从;跟。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15)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16)即;便。《晋书·景帝纪》:“必以‘文武’为谥,请依何等,就加诏许之,谥曰‘忠武’。”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杨:
①木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有白杨、小叶杨、大叶杨等。《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zāngzāng:茂盛的样子。)②战国初期哲学家杨朱及其学术派别的简称。《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墨子。)态:
①情态;姿态;态度。屈原《离骚》:“余不忍为此态也。”欧阳修《鸣鸠》:“君不见人心百态巧且艰,临危利害两相关。”②容貌;体态。宋玉《招魂》:“容态好比。”陈琳《柳赋》:“伟姿逸态,英艳妙奇。”[态度]举止形貌。《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由:遵循。夷固:倨傲。僻违:邪僻悖理。庸:凡。)辛弃疾《探梅》:“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难:
(一)nán 困难;艰难。与“易”相对。《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nàn ①灾难;祸患。《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厉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难,反抗或叛乱。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天子的宗庙。隳 :毁坏。)苏轼《晁错论》:“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难。”(周武:周武王。)《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③责备;责难。《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难焉?”又诘问;反驳。《论衡·问孔》:“造难孔子,何伤于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小人。)又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 (三)nuó ①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的样子。)②驱逐疫鬼。后来写作“傩”。《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过:
(一)①经过;走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史记·高祖本纪》:“西过高阳。”(高阳:地名)。②过去。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适:恰好。霖:甘雨。)③超过;胜出。《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 一。)④过分。张居正《答马总兵》:“一切事体,不必过虑。”⑤探访;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⑥过错;犯错误。《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⑦量词。遍;次。陆云《与兄平原书》:“前后读兄文一再过。” (二)guō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掖县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三)huò 通“祸”。《墨子·鲁问》:“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