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 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 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 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 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 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 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 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 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 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 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 惭愧,岂能一走了事? 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 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 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 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 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 境界。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 《 jì lǐ dān yuán xī 》《 寄 李 儋 元 锡 》.[ tánɡ ]. wéi yīnɡ wù..[ 唐 ]. 韦 应 物.qù nián huā lǐ fénɡ jūn bié , jīn rì huā kāi yǐ yì nián 。去 年 花 里 逢 君 别 , 今 日 花 开 已 一 年 。shì shì mánɡ mánɡ nán zì liào , chūn chóu àn àn dú chénɡ mián 。世 事 茫 茫 难 自 料 , 春 愁 黯 黯 独 成 眠 。shēn duō jí bìnɡ sī tián lǐ , yì yǒu liú wánɡ kuì fènɡ qián 。身 多 疾 病 思 田 里 , 邑 有 流 亡 愧 俸 钱 。wén dào yù lái xiānɡ wèn xùn , xī lóu wànɡ yuè jǐ huí yuán 。闻 道 欲 来 相 问 讯 , 西 楼 望 月 几 回 圆 。
- 《寄李儋元錫》.[唐].韋應物.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原诗今译】去年与君分袂,正是花开的时节,今年又逢花月,君与我天涯远别。茫茫的人事变故,谁能够预料呵,我长夜独眠,思君春愁对谁诉说。我如今年老多病,辄有乡里之思,没安顿好百姓,我对着俸禄不安。听说你要来看我,为何人却未到,盼你来临,看过多少个月缺月圆。
【翻译】
去年花里逢君别,去年花开与你相逢又分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今日逢春花开放又是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世事茫茫哟前途难以预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春光里心情黯黯独自难眠。身多疾病思田里,一身多病想辞官归隐南亩,邑有流亡愧俸钱。见滁州百姓流亡愧对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听说你托人来省视问候我,西楼望月几回圆。登上西楼望月又有几回圆?
- ①此句意谓世上事情复杂难以预料。茫茫:辽阔貌,复杂貌。②黯黯:精神不振貌。③思田里:思归家乡。④邑:指自己主管的属境之内。流亡:外出觅食的灾民。俸(feng)钱:为官所得的薪金,代指做官。愧俸钱:意谓未克尽地方长官之责而感到愧疚。⑤二句意谓听说你想来探望我,我在西楼已经等了几个月了。问讯:探望。西楼:在滁州,诗人《送中弟》:“山郡多风雨,西楼更萧条。嗟予淮海老,送子关河遥。”又《寄别李儋》:“远郡卧残疾,凉气满西楼,想子临长路,时当淮海秋。”唐代滁州属淮南道,可知西楼确在滁州。或谓指苏州观风楼,非是。望月几回圆:望着月亮圆了缺,缺了又圆,已有好几回,即已有几个月。
-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诗作,当作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诗人任苏州刺史时。李儋(dan),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诗的首联即点出与友人分别已有一年,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二联是向友人叙述分别一年来时局和自身两方面的情况。尾联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表达出渴求与友人相见畅叙的愿望。本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在抒发思念深情的同时,表达出感怀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诗中“身多疾病思田里”一联是广为流传的名句。宋代诗人范仲淹读了甚是感动,叹为“仁人之言”。朱熹也称赞“贤矣”!诗人的七律清远闲旷,超尘脱俗,透示着一股清新秀逸之气,这首诗可看作是作者艺术风格的代表。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的一首怀念友人之作。李儋,字元锡,当时任殿中侍御史, 是韦应物在京城长安的诗交好友。 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四年 (73)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春末离开长安,与李儋分别。这年冬天,李儋曾托人问候韦应物,作者在次年春天,写了这首诗,派人北上送去以答。公元783年冬季,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德宗仓皇出逃奉先,朱泚在长安称帝。韦应物身为李唐王朝命官,此时,忧国、忧身的焦虑,更增强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他急切地盼望得到挚友的讯息,这便是当时作者的思想背景。寄诗友人,自然要叙叙旧情。但作者却惜墨如金,只在首联中用“逢君别”三字一代而过。从 “去年花里”与友人相别起兴,然而一个“已”字,不仅写出了时光的悄然离去,更流露出作者忧愁茫然的内心感慨。春色依旧人事非。二联紧承此意而来。难以意料的 “世事茫茫”,说的是国家的命运,当然也包括自己和友人了。挚友李儋是在京城长安供职的,但此时长安却被朱泚盘踞,国家的前途怎样?友人又在何方?尽管眼前是春光美景,但作者却觉得一片茫茫,黯淡无光。内心非常的空虚和孤寂。他到任滁州一年,对朝廷昏庸,藩镇势重,国力衰弱,民不聊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叛贼朱泚竟改国号为秦,自己作为一名朝廷命官,只能仰天长叹,实在无可奈何。第三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具体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由于一筹莫展而致病,多病更促使他顿起思归田里的隐退之心。然而,看到贫困逃亡的百姓,忠于职守的良心在谴责自己愧有朝廷俸禄。所以,他又不甘心就此了了。在这种进退两难,前后皆忧的处境下,作者想念友人的心情更显迫切。因为京城被叛贼所占,那么和友人的团聚就只可能在任所才能实现。末联便以“西楼望月几回圆”妙语巧合,把诗人急切盼望友人的心情写得形象、生动。这首诗前二联情景交融,景美而情寡欢。这正好形成一种相反比衬,对于表达作者思念友人之情,起到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奇妙效果。第三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二句,历来为世所传诵。它把一个清廉正直封建官员的矛盾思想表现得尤其典型。范仲淹誉为“仁者之言”,朱熹盛叹:“贤矣! ”黄彻说得更为中肯: “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 专事土木, 而视民如仇者, 得无愧此诗乎! ” (《䂬溪诗话》)这些褒扬之词从不同角度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足见这首诗在封建时代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和很强的现实意义了。这首友情诗的特点和价值可能也正在于此罢!
-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 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 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 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 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 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 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 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 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 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本诗的 政治背景。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 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 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 萧索的感慨。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是指国家 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 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 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 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 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 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 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 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 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 作结。显然,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 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 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次联以情叹 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 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 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 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 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 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碧溪 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 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 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 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 以诗篇代替书简,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段。这首诗更象是一封完整的书信。诗题中的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好友,韦的诗集中有不少赠李儋及与之唱和的诗篇。开头两句诗人说自己和李儋分别已经一年。这本是书信中的套语,但作者以花作为时间的标志,并分作两层来写,就使诗句形象化,还表达了阔别之感。第一句是第一层,写去年之别是在春天繁花似锦的季节里。“逢君别”,是说相逢而又相别,可见这次相逢也是短暂的,并没有能畅叙。第二句是第二层,写现在又见花开,从而想到和你分别已是阔别经年,不胜感慨。三、四、五、六句是诗的主体,倾诉了别后自己的心情和怀抱。三句从大处即世事着笔,然后转入个人难自料的处境。作者生当中唐时代,经历过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和唐德宗时的朱泚叛变,感到唐王朝正很快地没落下去。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按照规定,任期只有三年,实际上常常不到三年,就要调动,是升还是降,是远还是近,都很难逆料,更何况当这动乱的时代,连一身的安危,也不能预卜。真可谓前路茫茫,简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碰上什么样的不幸。第四句的心情就是从第三句所说的境遇产生的。自己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黯然地自个儿躺着发愁了。“难自料”和“独成眠”同时还紧扣着对挚友的怀念。难自料则行踪无定,与故人能否重逢,不可预期。独成眠则迫切地希望故人来访,可以对床夜语,痛诉离情。“黯黯”一词,暗用南朝梁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这句话的含意,丝毫不着痕迹。第五、六句拓开一步,倾诉自己的怀抱。正史没有韦应物的传记,对他的身世,宋代人已经知道得不多。沈作喆为他写过一篇补传(见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也只是根据韦应物诗集并加其他书里不完整而且不尽可靠的材料联缀起来的。据近人考证,苏州刺史可能是他最后的官职。那么,担任苏州刺史时,他已进入晚年。老和病常密切相联,老病思归,本属常情,所以诗人说“身多疾病思田里”。其实,从他当时的处境来说,在那动乱的时代,地方官难做,应该是他“思田里”的主要原因。韦应物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他的诗中屡次出现过“等陶”、“慕陶”的字样,对陶渊明的弃官归田,当然也十分钦慕。这种思想,在五言古诗《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说得更为明白: “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对老百姓逼得太紧了,于心不忍;放宽一点儿,又将因不能完成催征赋敛的任务而受到上司的督责,正是左右为难,倒还不如学习陶渊明,长歌“归去来兮”吧。可是,赋归也不是容易的事,作为一州的长吏,身不由己。但勉强混下去,却又眼看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有的人还要流亡异乡,不能施加援手,怎不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是白吃了官家的俸禄?值得一提的是: “邑有流亡”而不能予以安集,对一位地方官来说,并不是件光彩的事。诗人却对李儋倾吐出来,这就一方面说明他的确还是一位有良心的官吏,另一方面也可见他和李儋的交谊至深,可以说是无话不谈了。“邑有流亡”之“邑”,当指苏州,一说韦此诗作于任滁州刺史时,那么这里的“邑”就应该是指滁州(今安徽滁县)了。最后两句是信的结束,也是寄诗的主要目的。由于听到李儋打算来探望自己,却又迟迟不见到来,因而盼望得十分殷切。每当清夜,登上西楼,对景怀人,相思之情更深更切。“望月几回圆”用现代的散文来写,应该是,月亮缺了又圆,已是好几次了,你怎么还不来呢?诗中却只说了上半句,把下半句留给对方去体会。后人读来,也觉得含蓄不尽,意味深长。综观全诗,作者对李儋的友情是深厚的,诗中倾吐的衷情是真挚而坦率的。尤其是五、六两句,常为后代的文人学者如范仲淹、朱熹所称颂。这因为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太多,象韦应物这样关心民瘼,而又自愧不能加惠于民的官吏太少了。即使是在今天,诗人塑造的这个形象,也不能说没有现实意义。
韦应物最擅长的是写景、抒情,他的诗风恬淡简朴,有不少篇章也注意锤炼,而又没有锤炼的痕迹。至于这首诗,则是平淡地抒写,尽情地诉说,不事锤炼,一任感情流畅地倾泻出来,诚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他的诗中,可算别具一格。韦苏州《答李儋》云: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粗,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黄彻《䂬溪诗话》卷三)朱文公盛称此诗五、六好,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土,此独谓“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贤矣。(方回《瀛奎律髓》卷六)本言今日思寄,却追叙前此,益见情真,亦是补法。三句承一年之久,放空一句。四句兜回自己。五六接写自己怀抱。末始入今日寄意。(方东树《昭味詹言》卷十八)
今日更新
-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018-05-24]
-
夕次盱眙县
[2018-05-23]
-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2018-05-23]
-
寄全椒山中道士
[2018-05-23]
-
寄李儋元锡
[2018-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