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贫无妻,事母甚孝。所居有石楠树,构茅屋,奉母朝夕。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其母问曰:“儿何悲?”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世庙时,[1]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2]咸习蒋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著名大梁间,听至狭邪,[3]争慕其声,咸狎昵之。然颇自矜重,不妄为人奏。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4]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颜骨打者,[5]善战阵,其临敌,令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至榆关,大雪。马上闻觱篥,[6]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夜宿酒楼,不寐,弹琵琶作觱篥声,闻者莫不陨涕。及旦,一邻妇诣楼上曰:“君岂有所感乎?何声之悲也!妾孀居十载,依于母而母亡;欲委身,无可适者,愿执箕帚为君妇。”应曾曰:“若能为我事母乎?”妇许诺,遂载之归。
襄王闻其名,[7]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8]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惟居旁抔土在焉。[9]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待郎不至,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耳目聋瞽,鼻漏,人不可迩。召之者,隔以屏障,听其声而已。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人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10]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11]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应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曰:古今以琵琶著名者多矣,未有如汤君者。夫人苟非有至性,则其情必不深,乌能传于后世乎?戊子秋,予遇君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君,君坐土室,作食奉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君仰天呼曰:“已矣!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死矣!”予凄然,许君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者,独君也乎哉?
【注释】 [1]世庙:明世宗嘉靖皇帝(1522 1567)。 [2]周藩:明太祖第五子,名。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驻凤阳,十四年就封开封,子孙世袭。本文指其后裔恭枵。 [3]狭邪:娼妓家。这里指娼家和妓女。 [4]征西王将军:指王崇古。嘉靖进士,隆庆(穆宗年号)初,以兵部侍郎总督陕西、甘肃军务。 [5]戏(hui挥)下:麾下,部下。 [6]觱篥:(bi li必立):古代龟兹以竹为管的簧管乐器,后传入中原。又称“笳管”。 [7]襄王: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墡,永乐年间封为襄宪王,驻湖北襄阳,这里指其后裔。 [8]匡坐:正坐,端坐。 [9]抔土:一捧土,指坟墓。 [10]《楚汉》:描写楚汉争战的乐曲,疑即古琵琶曲《十面埋伏》。 [11]辟易:惊退,逃避。
【译文】 汤应曾,江苏邳县人。善于弹奏琵琶,因此人们就叫他汤琵琶。家庭贫穷,没有妻子,对待母亲非常孝顺。在他居住的地方有棵石楠树,就在树旁搭了一间茅草房,早晚服侍着母亲。他从小就有喜爱音乐的天性,听到歌声就会哭起来。随后,他学习唱歌,唱完歌又会哭起来。他的母亲就问他:“你为什么悲伤呢?”汤应曾回答说:“儿子没有什么好悲伤的,是我的心自己凄楚悲恸罢了。”明朝世宗年间,李东垣善于演奏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闻京城;江对峰死后,陈州地方的蒋山人是他唯一的传人。当时,周王府中有歌伎几十个人,全都学习蒋山人的技艺,但没有一个学得好的,周王因此深为遗憾。汤应曾到蒋那里去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功了。这件事被周王听到了。于是周王召见了他,把一张用碧玉和象牙雕嵌的琵琶送给了他,叫他穿上了宫中华美的锦衣,在殿上弹奏起《胡笳十八拍》,琵琶声哀怨凄楚,动人魂魄。周王非常赞赏他的技艺,就给他米一万斛的年薪,来供养他的母亲。由于这件事,汤应曾在开封城出了名,他听到的娼妓家,妓女们仰慕他的名声,都对他亲近非常,但汤应曾十分自持矜重,不随便替人弹奏。后来,征西将军王崇古把他招收到军幕中,他随军到过甘肃的嘉峪关、张掖、酒泉等地方,每当打猎及检阅士兵的时候,就叫他弹奏塞上的曲子。王崇古部下有个叫颜骨打的,善于阵上作战,当他上阵的时候,王将军就命令汤应曾为他弹奏起琵琶来,在琵琶声中,颜骨打就上马向敌人冲杀过去。一天,军队到了山海关,天正下着大雪。骑在马上的汤应曾,听到了觱篥的吹奏声,使他忽然想起家中的老母来,不禁失声痛哭,于是告别了王将军,走了。晚上住宿在一家酒楼,因思念而无法入睡,用琵琶模仿觱篥的声音,听到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到了天亮,一位邻妇走上楼来说:“您难道是有什么感触吗?为什么声音是那样的悲伤呢?我守寡已经十年了,跟着母亲,而母亲死了;想重新嫁人,但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嫁给你,做你的妻子。”应曾问道:“你能够替我服侍母亲吗?”妇人答允了,于是就带着她回家了。
襄王听到他的名声,就派人聘请他。应曾在楚地一住就是三年。有次船过洞庭湖,遇上狂风巨浪,船夫吓得惊慌失措。汤应曾却端坐在琵琶前,弹起了《洞庭秋思》的曲子,风浪稍微小了些,船靠了岸。看见一只老猿,胡须眉毛都很白了,从竹木丛中跳进了船窗,一直悲啼到半夜。天亮的时候,老猿突然抱起了琵琶,跳进了湖水,就什么也不见了。自从失落了旧物,应曾心中哀伤,自此就不再弹奏琵琶。后来,他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但妻子已经死了,只是在茅屋边留下了一个坟墓在那里。母亲告诉他,在他妻子死的那天夜里,有只猿在门外哀叫,但打开门后,却什么也没有。媳妇对我说:“我等待丈夫,却不见他回来,而听到猿的哀叫,这是为什么呢?我恐怕要死了,只是好久没有听到郎君的琵琶声了,如果他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应曾听了母亲的话,悲伤哀痛得无法控制。当晚,在妻子的墓前摆上了酒,弹起了琵琶,来祭奠她。
从此以后,他像疯了一般,任性放纵自己,整天沉浸在酒与女色之中。正巧是盗贼作乱的时候,他便背负着老母,在乱兵间卖唱乞食。后来,他的耳朵聋了,眼睛瞎了,鼻子淌着涕,人不敢靠近他。请他来演奏琵琶的人,用屏风隔离着,只是听听他的琵琶声音罢了。汤应曾所弹奏的古曲调有一百多种,大到风雨雷鸣,及愁人思妇的叹息,各种虫子的鸣叫,一草一木的低唱,没有不在他的琵琶声中表达出来的。而对《楚汉》一曲他特别得意。当弹到两军决战的时候,声音惊天动地,屋上的瓦片好像要震落下来。慢慢地仔细听下去,有锣声、有鼓声、有刀剑弓箭声、有人马惊退逃避声,一会儿就一点声音也没有了。过了好长一会儿,声音又起来了,有一种哀怨而难于说清楚的,那是楚国的歌声;凄凉而悲壮的,那是项羽悲歌激昂的声音,与虞姬诀别的声音;陷进了大泽,有骑兵追杀的声音;到了乌江口,有项羽自杀的声音,追骑相互践踏争夺项王尸身的声音。使听的人开始兴奋,接着害怕,最后没有不泪流满面的。它感动人到这样的地步。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浪落泊在淮河一带。有位桃源地方的人遇见了他而可怜他,就带他连同着他的母亲,一起去了桃源。后来就不知道他的结果了。
王猷定说:古往今来因为琵琶弹得好而著名的人很多,但没有像汤应曾这样的。一个人假如没有纯厚的天性,那么他的感情一定不会深沉的,他的名声怎么会说流传到后世呢?顺治五年的秋天,我在路边遇见了汤应曾,已经不再能见到他以前穿着宫中锦衣时的神气了。到了明年我重去拜访他,应曾坐在土屋子里,正做着饭食给母亲吃,人们争相轻贱他,而我更加恭敬他了。应曾仰天大悲喊道:“罢了!世上少有知音,待我服侍老母过世后,还是投身黄河一死算了!”我听后悲痛异常,答允为他写个传记。过了五年,才替他写成了。唉!世上落泊不遇,而对于知音叹息的人,难道单单只有你汤应曾一个人吗?
【总评】 本篇系王猷定作。猷定,字于一,号轸石,南昌人,明末拔贡生,入清隐居不仕。善诗文,工书法,著有《四照堂集》。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上,同行者满目皆是,但真正的知音实在难觅。作者原是文学才士,当过史可法记室,风流倜傥,才华横溢,骨气铮铮,有志而不获伸,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可想而知。基于此,作者在记叙汤应曾坎坷一生的时候,也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写人也写己。所以文字悲凉,感情激愤。使人读之,不觉掩卷长叹,恨恨不已。文中老猿一段,虚妄荒诞,作者突破了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想象的世界。让汤应曾在现实的人世间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的的知音,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了。但得到的知音不是人,而是一只猿,人不能爱护他尊重他,作为兽类的猿反而能够,想象的世界中有人性人情人理,而现实世界却又如何呢?说是讽刺也可以,说是怒骂也可以。
分享到:
襄王闻其名,[7]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8]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惟居旁抔土在焉。[9]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待郎不至,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耳目聋瞽,鼻漏,人不可迩。召之者,隔以屏障,听其声而已。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人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10]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11]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应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曰:古今以琵琶著名者多矣,未有如汤君者。夫人苟非有至性,则其情必不深,乌能传于后世乎?戊子秋,予遇君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君,君坐土室,作食奉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君仰天呼曰:“已矣!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死矣!”予凄然,许君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者,独君也乎哉?
【注释】 [1]世庙:明世宗嘉靖皇帝(1522 1567)。 [2]周藩:明太祖第五子,名。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驻凤阳,十四年就封开封,子孙世袭。本文指其后裔恭枵。 [3]狭邪:娼妓家。这里指娼家和妓女。 [4]征西王将军:指王崇古。嘉靖进士,隆庆(穆宗年号)初,以兵部侍郎总督陕西、甘肃军务。 [5]戏(hui挥)下:麾下,部下。 [6]觱篥:(bi li必立):古代龟兹以竹为管的簧管乐器,后传入中原。又称“笳管”。 [7]襄王: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墡,永乐年间封为襄宪王,驻湖北襄阳,这里指其后裔。 [8]匡坐:正坐,端坐。 [9]抔土:一捧土,指坟墓。 [10]《楚汉》:描写楚汉争战的乐曲,疑即古琵琶曲《十面埋伏》。 [11]辟易:惊退,逃避。
【译文】 汤应曾,江苏邳县人。善于弹奏琵琶,因此人们就叫他汤琵琶。家庭贫穷,没有妻子,对待母亲非常孝顺。在他居住的地方有棵石楠树,就在树旁搭了一间茅草房,早晚服侍着母亲。他从小就有喜爱音乐的天性,听到歌声就会哭起来。随后,他学习唱歌,唱完歌又会哭起来。他的母亲就问他:“你为什么悲伤呢?”汤应曾回答说:“儿子没有什么好悲伤的,是我的心自己凄楚悲恸罢了。”明朝世宗年间,李东垣善于演奏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闻京城;江对峰死后,陈州地方的蒋山人是他唯一的传人。当时,周王府中有歌伎几十个人,全都学习蒋山人的技艺,但没有一个学得好的,周王因此深为遗憾。汤应曾到蒋那里去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功了。这件事被周王听到了。于是周王召见了他,把一张用碧玉和象牙雕嵌的琵琶送给了他,叫他穿上了宫中华美的锦衣,在殿上弹奏起《胡笳十八拍》,琵琶声哀怨凄楚,动人魂魄。周王非常赞赏他的技艺,就给他米一万斛的年薪,来供养他的母亲。由于这件事,汤应曾在开封城出了名,他听到的娼妓家,妓女们仰慕他的名声,都对他亲近非常,但汤应曾十分自持矜重,不随便替人弹奏。后来,征西将军王崇古把他招收到军幕中,他随军到过甘肃的嘉峪关、张掖、酒泉等地方,每当打猎及检阅士兵的时候,就叫他弹奏塞上的曲子。王崇古部下有个叫颜骨打的,善于阵上作战,当他上阵的时候,王将军就命令汤应曾为他弹奏起琵琶来,在琵琶声中,颜骨打就上马向敌人冲杀过去。一天,军队到了山海关,天正下着大雪。骑在马上的汤应曾,听到了觱篥的吹奏声,使他忽然想起家中的老母来,不禁失声痛哭,于是告别了王将军,走了。晚上住宿在一家酒楼,因思念而无法入睡,用琵琶模仿觱篥的声音,听到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到了天亮,一位邻妇走上楼来说:“您难道是有什么感触吗?为什么声音是那样的悲伤呢?我守寡已经十年了,跟着母亲,而母亲死了;想重新嫁人,但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嫁给你,做你的妻子。”应曾问道:“你能够替我服侍母亲吗?”妇人答允了,于是就带着她回家了。
襄王听到他的名声,就派人聘请他。应曾在楚地一住就是三年。有次船过洞庭湖,遇上狂风巨浪,船夫吓得惊慌失措。汤应曾却端坐在琵琶前,弹起了《洞庭秋思》的曲子,风浪稍微小了些,船靠了岸。看见一只老猿,胡须眉毛都很白了,从竹木丛中跳进了船窗,一直悲啼到半夜。天亮的时候,老猿突然抱起了琵琶,跳进了湖水,就什么也不见了。自从失落了旧物,应曾心中哀伤,自此就不再弹奏琵琶。后来,他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但妻子已经死了,只是在茅屋边留下了一个坟墓在那里。母亲告诉他,在他妻子死的那天夜里,有只猿在门外哀叫,但打开门后,却什么也没有。媳妇对我说:“我等待丈夫,却不见他回来,而听到猿的哀叫,这是为什么呢?我恐怕要死了,只是好久没有听到郎君的琵琶声了,如果他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应曾听了母亲的话,悲伤哀痛得无法控制。当晚,在妻子的墓前摆上了酒,弹起了琵琶,来祭奠她。
从此以后,他像疯了一般,任性放纵自己,整天沉浸在酒与女色之中。正巧是盗贼作乱的时候,他便背负着老母,在乱兵间卖唱乞食。后来,他的耳朵聋了,眼睛瞎了,鼻子淌着涕,人不敢靠近他。请他来演奏琵琶的人,用屏风隔离着,只是听听他的琵琶声音罢了。汤应曾所弹奏的古曲调有一百多种,大到风雨雷鸣,及愁人思妇的叹息,各种虫子的鸣叫,一草一木的低唱,没有不在他的琵琶声中表达出来的。而对《楚汉》一曲他特别得意。当弹到两军决战的时候,声音惊天动地,屋上的瓦片好像要震落下来。慢慢地仔细听下去,有锣声、有鼓声、有刀剑弓箭声、有人马惊退逃避声,一会儿就一点声音也没有了。过了好长一会儿,声音又起来了,有一种哀怨而难于说清楚的,那是楚国的歌声;凄凉而悲壮的,那是项羽悲歌激昂的声音,与虞姬诀别的声音;陷进了大泽,有骑兵追杀的声音;到了乌江口,有项羽自杀的声音,追骑相互践踏争夺项王尸身的声音。使听的人开始兴奋,接着害怕,最后没有不泪流满面的。它感动人到这样的地步。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浪落泊在淮河一带。有位桃源地方的人遇见了他而可怜他,就带他连同着他的母亲,一起去了桃源。后来就不知道他的结果了。
王猷定说:古往今来因为琵琶弹得好而著名的人很多,但没有像汤应曾这样的。一个人假如没有纯厚的天性,那么他的感情一定不会深沉的,他的名声怎么会说流传到后世呢?顺治五年的秋天,我在路边遇见了汤应曾,已经不再能见到他以前穿着宫中锦衣时的神气了。到了明年我重去拜访他,应曾坐在土屋子里,正做着饭食给母亲吃,人们争相轻贱他,而我更加恭敬他了。应曾仰天大悲喊道:“罢了!世上少有知音,待我服侍老母过世后,还是投身黄河一死算了!”我听后悲痛异常,答允为他写个传记。过了五年,才替他写成了。唉!世上落泊不遇,而对于知音叹息的人,难道单单只有你汤应曾一个人吗?
【总评】 本篇系王猷定作。猷定,字于一,号轸石,南昌人,明末拔贡生,入清隐居不仕。善诗文,工书法,著有《四照堂集》。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上,同行者满目皆是,但真正的知音实在难觅。作者原是文学才士,当过史可法记室,风流倜傥,才华横溢,骨气铮铮,有志而不获伸,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可想而知。基于此,作者在记叙汤应曾坎坷一生的时候,也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写人也写己。所以文字悲凉,感情激愤。使人读之,不觉掩卷长叹,恨恨不已。文中老猿一段,虚妄荒诞,作者突破了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想象的世界。让汤应曾在现实的人世间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的的知音,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了。但得到的知音不是人,而是一只猿,人不能爱护他尊重他,作为兽类的猿反而能够,想象的世界中有人性人情人理,而现实世界却又如何呢?说是讽刺也可以,说是怒骂也可以。
发布时间:2023-04-0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guji/wenyanxiaoshuo/15369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