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某禅师,[1]收一沙弥,[2]年甫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一下山。后十余年,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沙弥唯唯。[3]少顷,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唯唯。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注释】 [1]五台山:我国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省东北部。禅师:对和尚的尊称。 [2]沙弥:佛教称男子出家初受十戒者为沙弥。[3]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词。
【译文】 五台山有位老和尚,收了个徒弟,年龄才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上修行,从来没有下山过一次。后来经过十多年,老和尚和徒弟下山,徒弟看到牛马鸡狗,都不认识。师父于是用手指着告诉他说:“这是牛,可用来耕田;这是马,可以骑;这是鸡狗,可用来报晓,可用来看门。”徒弟连连答应。不一会儿,有个年轻女子走过来,徒弟惊奇地问道:“这又是什么东西?”师父担心他(见色)动心,便表情严肃地告诉他说:“这东西名叫老虎。接近它的人,一定被咬死,(被吃得)尸骨不剩。”徒弟连连答应。晚上上山,师父问道:“你今天在山下所见到的东西,可有在心里思想它的吗?”回答说:“一切东西我都不想,只是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中总觉得舍不得它。”
【总案】 这篇小说主要揭示的道理是,人们要想认识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身历、目见、耳闻。文章结尾小沙弥的话,点明题目,给读者以幽默感,幽默中又蕴含着一丝严峻,即人的本性与佛教戒律的矛盾。
分享到:
【注释】 [1]五台山:我国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省东北部。禅师:对和尚的尊称。 [2]沙弥:佛教称男子出家初受十戒者为沙弥。[3]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词。
【译文】 五台山有位老和尚,收了个徒弟,年龄才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上修行,从来没有下山过一次。后来经过十多年,老和尚和徒弟下山,徒弟看到牛马鸡狗,都不认识。师父于是用手指着告诉他说:“这是牛,可用来耕田;这是马,可以骑;这是鸡狗,可用来报晓,可用来看门。”徒弟连连答应。不一会儿,有个年轻女子走过来,徒弟惊奇地问道:“这又是什么东西?”师父担心他(见色)动心,便表情严肃地告诉他说:“这东西名叫老虎。接近它的人,一定被咬死,(被吃得)尸骨不剩。”徒弟连连答应。晚上上山,师父问道:“你今天在山下所见到的东西,可有在心里思想它的吗?”回答说:“一切东西我都不想,只是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中总觉得舍不得它。”
【总案】 这篇小说主要揭示的道理是,人们要想认识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身历、目见、耳闻。文章结尾小沙弥的话,点明题目,给读者以幽默感,幽默中又蕴含着一丝严峻,即人的本性与佛教戒律的矛盾。
发布时间:2019-06-0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guji/wenyanxiaoshuo/153789.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