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列传》

《荆轲列传》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西汉司马迁作。因本篇与《战国策·燕策三》中有关文字基本相同,故关于著作权问题多有争论。或云此文是司马迁从《战国策》中改写而来。明代钟惺说:“《荆轲传》多用《国策》文,然首尾波澜,自是太史公文。”(韩兆琦《史记评注赏析》引)或云此文是司马迁首创,而《战国策》中有关文字是后人据《荆轲列传》补益。唐代司马贞说:“论赞称公孙季功、董生为余道之,则此传虽约《战国策》,而亦别记异文。”(《史记索隐》)清代吴见思说:“据史公云:荆轲之事亲得之公孙季功、董生,而此文反若从《战国策》中改出,何也?岂《战国策》既缺,而刘向之徒摭史公之文以附益之欤?”(《史记论文》)关于本篇主旨,也多有不同意见。或云歌颂士为知己者死。东晋陶渊明《咏荆轲》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或云惜荆轲刺秦王之不成。清代郭嵩焘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而深惜其事之不成。”(《史记札记》)或云歌颂反抗强暴,具有政治意义。今人韩兆琦说:“他(指荆轲)的活动远远超出了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那种完全出自个人恩怨的‘借友报仇’,而具有了一种见义勇为、急人之难、反侵伐、反强暴的政治意义。”(《史记选注集说》按语)本篇描写了荆轲为解救燕国危机而谋刺秦王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荆轲、田光等人扶助弱小、反抗强权、不惜自我牺牲的勇敢侠义精神。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作者善于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去表现人物,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全文结构严谨,布局紧凑,故事有头有尾,叙写生动,很像一篇文言小说,其文学价值很高。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guji/zuopinjiedu/184197.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