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二)

    1.通“崤”,崤山。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人禦师必於殽。”晋杜预注:“殽在弘农、渑池县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殽,本又作‘崤’。”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2.通“淆”,混杂,错乱。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书·食货志》:‘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按:殽谓杂以铅铁也。”
《庄子·齐物论》:“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按:一本“殽”作“淆”。《国语·周语(下)》:“如是,而加之以无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汉书·食货志(下)》:“铸作钱布皆用铜,殽以连锡。”唐吴筠《览古》诗十四首之二:“忠诚及狙诈,殽乱安可甄。”《新唐书·蒋传》:“(父)蒋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入院,助力整比。”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证》:“其间半伪半真,尤为殽乱惑人。”明焦竑《笔乘》卷二:“〔《史记》〕为後人所殽乱者多矣。”清赵翼《题百體寿字》诗:“垂露偃波取殽列,鹄头虎爪做走飞。”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1097.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