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新唐书·兵志》:“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唐初,军队戍边防守的,大者为军,小者为守捉,而总领的机构称为道。而道有大将军一人,一般称为总管,不久又改称都督,实际上都督与总管并存。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符节)者,实际上已是节度使,但当时并没有正式任命为节度使的,直到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才在边疆地区正式任命节度使,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至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才在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置节度使,至天宝初年又有增置。节度有大使、付大使。每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统辖此数州,州刺史成为其下属;他们又多兼按察、安抚、度支等使,统管军事、民政、财政、任高权重。及至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中央军队不敌,洛阳、长安相继落入安禄山之手,唐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即位,中原大乱。待安史之乱平定后,一些军队的首领和士兵,由于军功卓著而被皇帝封为王侯的皆成为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于命。”(《新唐书·兵志》)。由于中央无力平叛,皇帝只好任命这些人为节度使,以致于形成藩镇割据,直到唐朝灭亡没有发生变化。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7-17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ershiliu/226769.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