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按等级可以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元以前,各封建王朝就已采取“以土官治土民”,即封赠边疆各族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元朝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和招讨使等官职。明朝在云、贵、两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土司,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军事部门管辖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的,按汉族地区行政制度设立的府、州、县,设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这两类官职都由少数民族的头人担任。土司也隶属吏部,都世袭其职,由朝廷给予符印,并确立了承袭、等级、考核、贡赋、征发等项制度。土司除了对朝廷负担贡赋和征发以外,在其辖区内依然保存传统的统治机构和权力。土司的职位是世袭的,往往因相互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乱,影响全国统一。明朝政府在平定叛乱后,就把这些地区的土司撤换,改用可以调迁的“流官”代替,历史上称作“改土归流”。明成祖永乐年间,在云、贵部分地区废除土司,改设布政使司,任命流官统一管理。清代雍正年间,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原土司统治的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在西南诸省推广“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管理。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gudaizhidu/15211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