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是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创于何时,说法不一。据《汉书·武帝本纪》、 《宣帝本纪》中有关孝武“兴太学”的记载,应该说太学起于武帝之时。太学是为了培养“贤士”、“英俊”。太学生的选拔,一是由太常(管教育的官)挑选18岁以上仪表端正的;二是由郡国县道邑选送喜好文学,尊敬长上,道德品行好,为乡里所赞赏的人。不满18岁而符合选送条件的可取得被选补入的资格,东汉时称之为童子郎。太学的教师,沿秦制,称博士。博士必须是熟悉经史,明古通今的硕学鸿儒,通过征聘、推荐、选试任用。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时,也称太学生。太学生的选送不以贵族子弟为限,这是中国大学史上的一个特点。太学中的博士,武帝时为7人,元帝时增至15人。主管太学的官员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改称祭酒。太学生,武帝时为50人,成帝末年增至3000人,到东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其中有远及匈奴派遣来的子弟。太学生以五经为基本教材,学习后必须考试,汉初规定每年考一次,称“岁试”,东汉桓帝时改定两年一次。考试方法,有口试,策试和射试。射试称“设科射策”,“设科”指分甲乙两科,东汉桓帝时改为上、中、下三等,这种方法类似现在的抽签考试,这在考试方法上是一创举。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与学生以后的出路紧相联系的,考试很严格,不及格可以参加下一期的太学生同时再试,有每试不及格,到60余岁还留在太学的。
汉献帝曾在诏书中说他们是“结童入学,白首空归”。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gudaizhidu/152720.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