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除甲骨文、金文外,已用竹简和木简,秦和汉初的学校所用书籍仍然沿用,因其形与质的差异,有的称“简”,有的称“柧”。“简”用竹木片制成,长短不一,上面用刀刻或漆墨书写。郑玄在《论语序》中说,《春秋》用的简长2尺4寸,而《孝经》用的简只长1尺2寸。1933年,在甘肃境内出土的木简万余片,其简上下两端多有连以麻绳的,这种用麻绳连贯的竹木片,古时称“策”或“册”,这是书册的起源。“柧”是用木制成的,现知道的有两种形状,一是据王国维在《流沙坠简》卷一的考证,指将一方木的两顶角斜剖制成。一是从1908年英人斯坦因所盗卖我国文物中发现,有将木剖成三面的,上两面略窄,下一面较宽。这些木片分开时称“柧”,合起来称“方”。用简作书籍用起来很不方便。据考古发现,在汉武帝、宣帝时已开始造纸。据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故址中发掘到的一片古纸,及1957年5月在西安市灞桥砖瓦厂工地古墓中发掘出的一批古纸,尽管质量粗糙,纸面存有麻筋,但证明了西汉初期已有了造纸技术。另外,汉成帝时,曾有用丝制成的“赫蹄书”,贾逵用丝制造出的像布质的“缣帛”,都是想用以代替简的。尽管价值昂贵而无法推广,但也反映了汉初造纸的状况。到后汉和帝时,蔡伦总结以往的造纸经验,造出了价格低而书写方便的纸,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一大贡献。
分享到:
熹平石经
发布时间:2019-06-0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gudaizhidu/152731.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