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自北宋到清代中国教育制度只一种实施教育的机构,是中国封建社会自此以来的新型教育组织。书院原是藏书与修书的场所,书院的名称和建置,始于唐代后期,较盛于北宋初期,后期衰落,又大盛于南宋。据《文献通考·学校考》记载,北宋初期著名书院有四处。一是白鹿洞书院,建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年间(785~840年),李渤在此建台舍隐居,曾养白鹿伴随,故名白鹿洞。南唐升元中,置田建学馆,命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为洞主,教生授徒,学者大集。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知江州周述上书说,庐山白鹿洞常有学生数千人,请赐给九经学习肄业的学历,皇帝下诏表示同意。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太守又加重修,并订立教规。二是石鼓书院,因设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而名,为唐宪宗时李宽读书之地。宋至道中(995~997年),郡人李士真,请示郡守,在李宽原址创建书院以纳学者,南宋时大加扩充,朱晦庵曾为它作记。三是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976年),朱洞为潭州(治长沙)太守时所创建。真宗时又加以重修,并扩大建筑规模,有学生60余人,曾请国子监颁发经书。周式任山长时又加以扩充,后被朝廷命为国子主簿,仍在岳麓书院教授,并按旧名赐额。南宋时,朱熹任潭州守时,仿白鹿书院设立教规,进一步充实了内容,吸引了来自四方的学者,座无虚席,常感不足。四是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太室山下,五代周时(951~960年)所建,宋至道三年(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后景祐二年(1035年),更名为嵩阳书院。南宋时,著名的书院也是四处,即张栻、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朱熹讲学的白鹿书院,吕伯恭讲学的丽泽书院,陆九渊讲学的象山书院。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宋时的书院有名者达20余处,其他士大夫讲学之所,可说是遍及全国。书院的设立,其原因是长期战乱,学校荒废,人们无读书之地,研究之所,也不满于读书成为科举的附庸。其目的是自由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书院的设立,在初期多为私人所设,自筹经费,也有私人设立,政府补助的,有的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到后来发展到由中央令地方设立,这反映了封建政权对书院控制的逐渐加强。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地方名师宿儒,主持书院称“山长”或“洞主”。宋代书院是以理学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重在陶冶人的品格。书院提供书籍、膳宿,采用教材以九经为主,也涉及史书诗文。教学方式采取自学,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教师的指导采用答疑的方式,尤其注意对学生读书和研究的方法指导,提倡学生、师生、师友之间开展学术讨论。各书院均有严格的学规,其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学、朱熹读书法。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11-0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gudaizhidu/152780.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