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循环

        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
        

《管子·度地篇》


        见雨从上集,则谓从天下矣,其实地上也。然其出地,起于山。何以明之?《春秋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天下,惟太山也。”太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国,各以小大为近远差。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犹甚而泥露濡污衣服。若雨之状,非云与俱,云载行雨也。……夫雨从山发,月经星丽毕之时,丽毕之时当雨也。时不雨,月不丽,山不云,天地上下自相应也?月丽于上,山蒸于下,气体偶合,自然道也。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
        

汉·王充《论衡·说日篇》


        【评】东汉时,已认识到水分循环只在地面和大气(而不在天上)进行,并且也已初步了解了露、雨、雾、霜之间的内在关系。
        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吕氏春秋·季春纪·圜道》


        【评】第一次在中国明确提出了水分的海陆大循环的概念。
        气因卑而就高,水从高而趋下。水出于高原,气之化也。水归于川泽,气之锺也。
        

明·王逵《蠡海集·地理类》


        气自卑而升上。水出于山,气之化也。水自高而趋下,入于大海,水归本也,盖水、气一也。气为水之本,水为气之化,气锺而水息矣。水流而气消矣。盈天地间万物,由气以形成,由水以需齐。一化一归,一息一消,天地之道耳。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一《水气天地》


        【评】至明代,已清楚地认识到水分循环只是形态变化,不是物质变化,并了解水分循环对万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这时已建立了一种较为完善的水分海陆循环的模式。
        日为火主,照及下土,以吸动地上之热气。热气炎上,而水土之气随之,是水受阳嘘,渐近冷际,则飘扬飞腾,结而成云。云上隔日气下,隔火气冷湿之气,在云中旋转,相荡相薄,则旋为千百螺,势将变化,而万雨生焉。雨既成质,必复于地。譬如:蒸水因热上升,腾腾作气,云之象也。上及于盖,盖是冷际,就化为水,便复下坠。云之行雨,即此类也。
        

清·游艺《天经或问》卷四《风云雨露雾霜》


        【评】到清代已用热量的变化解释水分循环的机制。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7-16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6041.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