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
        

《淮南子》(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绮录《拾遗记》卷四)


        【评】这两句话是今本《淮南子》的佚文。有学者认为,这应该是炼丹家将火药用于幻术的最早记载,即火药发明于淮南王刘安(公元前二世纪)时期。“含雷”和“吐火”明确表述了火药的爆炸和喷射两大性能。紧接这两句话之后,《拾遗记》中又有“方毳羽于洪炉,炎烟火于冰水”。这后两句话不一定是《淮南子》的,可能是梁代萧绮所发的议论。在冰水中烧烟火应该是用含硝石的“火药”。
        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虽黄帝临炉,太乙降坐,八公捣炼,淮南执火,立宇崇坛,玉为阶陛,麟脯凤腊,把籍长跪,祝章神祗,请哀诸鬼,沐浴斋戒,冀有所望,亦犹和胶补釜,以卤涂疮,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
        

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篇


        【评】魏伯阳总结了前人火法炼丹的经验,把炼丹过程中药物配合反应的情况分为三大类,即:顺利化合;不能化合;激烈反应。这里引的是激烈反应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这是对火法炼丹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现象的归纳和总结,说明炼丹家发明火药不会晚于东汉时期。
        又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者,乃可用耳。其但纯黄似雄黄色,无赤光者,不任以作仙药,可以合理病药耳。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之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皆令人长生,百病除,三尺下,瘢痕灭,白发黑,堕齿生,千日则玉女来侍,可得役使,以致行厨。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


        【评】有学者认为,葛洪的这段记载可以认为是原始火药的一种配方,火药的发明导源于古代炼丹家以硝石、玄胴肠(猪脂)和松脂三物炼雄黄的实践。
        伏火矾法: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
        

唐·清虚子《太上圣祖金丹秘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


        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凡硝石伏火了,赤炭火上试,成油,入火不动者,即伏矣。若瓶内烧成汁者,即未可知生熟何为耳,盖缘硝石恋柜。火炭上试之,不伏者才入炭上。即便成焰。
        

《真元妙道要略》(《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如字号第五九六册)


        伏火硫黄法:硫黄、硝石各二两,今研。右用销银锅或沙罐子入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内与地平,四面都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煅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诸家神品丹法》卷五(《道藏》洞神部众术类罄下第五九四册)


        [注]①伏火硫黄法:冯家升曾认为这是《孙真人丹经》内“伏硫黄法”,是最早的火药配方。此后,这个配方被长期转抄引用,并因而奉孙思邈为火药的发明人。美国学者席文(NathanSivin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注意到此“伏火硫黄法”并非《孙真人丹经》的内容,其作者为无名氏,所以不能定为最早的火药配方。
        【评】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炼丹家常用硝、硫黄、雄黄、雌黄及一些含碳物质等作实验,当他们不慎将这些药料混在一起加热时,就会发生爆炸现象,酿成灾祸。经过多次炸鼎的惨痛教训后,炼丹家认识到某些药物不能冒然混合在一起烧炼,必须预先去掉其易燃易爆的火性(伏火),方能入鼎烧炼。目前尚不能确定中国火药最早出现的具体年代,但至迟在唐代已有了关于原始火药的可靠记载。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7-16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617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