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季节关系

        ……仲春……鸟兽孳尾……仲夏……鸟兽希革……仲秋……鸟兽毛……仲冬……鸟兽氄毛。
        

《尚书·尧典》


        【评】这是有关鸟兽随季节变化而换毛的最早记录。
        正月:……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囿有见韭,……田鼠出……獭祭鱼,鹰则鸠,采芸,……柳稊,梅、杏、杝桃则华,……鸡桴粥
        二月:……祭鲔,荣堇(11),采蘩,昆蚩(12),……玄鸟耒降(13),……有鸣仓庚(14),荣芸(15),时有见稊(16)
        三月:……��则鸣(17),……田鼠化为��(18),拂桐芭(19),鸣鸠(20)
        四月:……鸣扎(21),囿有见杏,鸣蜮(22),王萯秀(23),……秀幽(24)
        五月:……浮游有殷(25),鴂则鸣(26),……良蜩鸣(27),鸠为鹰(28),唐蜩鸣(29)
        六月:……鹰始挚(30)
        七月:秀雚苇(31),貍子肇肆(32),湟潦生苹(33),荓秀(34),……寒蝉鸣。
        八月:……栗零(35),群鸟翔(36),鹿从(37),��为鼠(38)
        九月:……鸿雁(39),陟玄鸟(40),熊、羆、貃、貉、鼶、鼬则穴,荣鞠(41),……雀入于海为蛤。
        十月:豺祭兽(42),……黑鸟浴(43),……玄雉入于淮为蜃。
        十有二月:……鸣弋(44),……陨麋角(45)
        

《夏小正》


        [注]①雁北乡,即大雁始向北迁飞。②鴙震呴,即鴙振羽而鸣,为求偶之征。③鱼陟负冰,即鱼由深水上升靠近冰层。④田鼠出,即田鼠开始出来活动。⑤獭祭鱼,獭将所捕鱼陈于海滨,如人祭礼献牲之状,古称之为“獭祭鱼”,“獭祭鱼”之时,也正是古人捕鱼的节候。⑥鹰则为鸠,实即鹰去鸠来,古人观察不详,以为是鹰化鸠了。⑦芸,即芸苔菜,又名油菜。⑧柳梯,即柳树出现葇荑花序。⑨鸡桴粥,即鸡开始产卵。⑩祭鲔,即以 鲔供祭,示捕渔季节到来。(11)荣堇,即堇菜开花。(12)昆蚩,即昆虫开始蠢动。(13)玄鸟来降,即是玄鸟至。(14)有鸣仓庚,仓庚为候鸟黄鹂,仓庚鸣时为养蚕之候。(15)荣芸,即芸菜开花。(16)梯,指白茅之荑。(17)��则鸣,即蝼蛄于春暖之时始鸣。(18)田鼠化为��。��,鹌也,为候鸟,春天来。此时田间多见鹌,而鼠则不多见,所以古人以为��为田鼠所化。(19)拂桐芭,即桐树发花。(20)鸣鸠,即斑鸠鸣叫。(21)鸣扎,即麦蚻鸣叫。(22)鸣蜮,即蛙鸣。(23)王萯秀,即香附抽茎生出花序。(24)秀幽,即狗尾草开始抽穗。(25)浮游有殷,即蜉蝣大量繁殖。(26)鴂则鸣,即伯劳鸣叫。(27)良蜩鸣,彩蝉鸣叫。(28)鸠为鹰,实即鸠去鹰来。(29)唐蜩鸣,即马蝉鸣叫。(30)鹰始挚,即小鹰开始学飞翔搏击。(31)秀雚苇,即雚苇生出瞿秀(芦花)。(32)貍子肇肆,即野猫长成,始逐猎食物。(33)湟潦生苹,即池塘里出现浮萍。(34)荓秀,即帚草开花。(35)栗零,即栗实成熟,外皮开裂。(36)群鸟翔,即群鸟在天空飞翔。(37)鹿从,指群鹿相逐交配。(38)��为鼠,实即田间鼠活动显著,而��渐消失。(39)鸿雁,即雁南来。(40)陟玄鸟,即燕子高飞而去。(41)荣鞠,即菊开花。(42)豺祭兽,即此时豺捕杀并屯积猎获物(兽类),这表示猎季之来。(43)黑鸟浴,即常见成群乌鸦在空中飞翔。(44)鸣弋,即鸢高飞鸣叫。(45)陨麋角,即麇角脱落。
        【评】从某种角度说,《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早并较为详细的一部物候历。其中所提到的动、植物物候现象说明三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季节,鸟类的定期迁徙,鱼类的回游,动物的冬眠和周期性的生理变化等生态特点,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评】《诗经·豳风·七月》包函有丰富的物候知识,这里所录是其中的一段,它反映了古代对物候的重视和对昆虫习性的深入观察。
        今其(指骆驼)毛缛温厚暖于狐貈,极堪御寒。遇夏常退毛至尽,乃能避热故。
        

宋·陆佃《埤雅》卷四


        春则毛盛。夏则毛希(即稀)少而革易。秋则更生而整理。冬则生而毛细。毛以自温焉。
        

明·黄省曾《兽经》


        【评】上述两条都具体指出了动物随季节换毛与维持正常体温的关系。
        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鳣身似龙,锐头,口在颌下。背上腹下皆有甲。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处,无鳞大鱼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颌下,其尾岐。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其居也,在矶石湍流之间。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多误入之。……其行也,在水底,去地数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


        【评】鳣 (鲟)即中华鲟。我国古代正确地记述了中华鲟每年春季由海入江,溯河回游的习性。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降霜,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四


        【评】白雁,就是雪雁,今已在中国境内绝见。《梦溪笔谈》的记载使我们得知,在历史上,白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年深秋霜降前,都准时地来到我国北方地区活动。“霜信”之称,也缘此而来。
        蝗灾之时,谨案春秋至于胜国,其蝗灾书月者(即记录蝗灾发生时间标明有年月的)一百一十有一。书二月者二,书三月者三,书四月者十九,书五月者二十,书六月者三十一,书七月者二十,书八月者十二,书九月者一,书十二月者三。是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小民遇此,乏绝最甚。若二、三月蝗者,按《宋史》言:二月,开封府等百三十州,蝗蝻复生,多去岁蛰者。《汉书》安帝永和四年、五年,比岁书夏蝗,而六年三月,书去岁蝗处复蝗。子生曰蝗蝻。蝗子则是去岁之种蝗,非蛰蝗也。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害之所以广也。秋月下子者,则依附草木,枵然枯朽,非能蛰藏过冬也。然秋月下子者,十有八九。而灾于冬春者,百止一、二。则三冬之候,雨雪所摧,陨灭者多矣。其自四月以后,而书灾者,皆本岁之初蝗,非遗种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四


        【评】徐光启首次应用统计手段,对我国古代蝗虫发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蝗虫发生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从而为更好的消灭蝗虫提供了依据。徐光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受到近现代科学家的注意。这条资料,也屡被近现代科学家所引用。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03-2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670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