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明见人之丑,而人不椎镜破之,而杚①以玄锡,摩以白旃②,是说镜之明已也。
[注]①杚:音古,揩擦。②旃:同毡。
明镜之始下型,蒙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豪可得而察。
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评】轩辕铸铜镜尚待证实。在甘肃广河齐家坪考古发掘铜镜一面,距今四千年前,经鉴定是用青铜铸成。
中宗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
【评】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繁荣时期,上述记载反映了唐代铜镜形制、装饰及技术的特点。
凡铸镜,炼铜最难,先将铜烧红,打碎成屑,盐醋捣荸荠拌铜埋地中,一七日取出,入炉中化清,每一两投磁石末一钱,次下火硝一钱,次投半骨髓一钱,将铜倾太湖沙上,别沙不用。如前法六七次,愈多愈妙。待铜极清,加碗锡,每红铜一斤加锡五两;白铜一斤加六两五钱。所用水,梅水及扬子江心水为佳。白铜炼净,一斤止得六两,红铜得十两,白铜为精。铸成后开镜,要好锡一钱六分,好水银一钱。先熔锡,次投水银,取起,入上好明矾一钱六分,研细听用。若欲水银古,用胆矾、水银等分,入新铁锅,烧成豆腐渣样,少许涂镜上,火烧之。若欲黑漆古,开面后上水银完,入皂矾水中浸一日取起。诸颜色须梅天制造。上色后置湿地一月外,方可移动。
古镜·鉴·照子[时珍曰]镜者景也,有光景也。鉴者监也,监于前也。轩辕内传言: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或云始于尧臣尹寿。
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考工记》亦云:“金锡相半谓之鉴、燧之剂”。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古炉有入金于内者)。
【评】铜镜表面开光,采用锡与水银,配成锡汞齐在镜面上涂磨,得到银白光亮镜面。
分享到:
《吕氏春秋》汉·高诱注
[注]①杚:音古,揩擦。②旃:同毡。
明镜之始下型,蒙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豪可得而察。
《淮南子·修务训》卷一九
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魏丛书》第三十二册)
【评】轩辕铸铜镜尚待证实。在甘肃广河齐家坪考古发掘铜镜一面,距今四千年前,经鉴定是用青铜铸成。
中宗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评】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繁荣时期,上述记载反映了唐代铜镜形制、装饰及技术的特点。
凡铸镜,炼铜最难,先将铜烧红,打碎成屑,盐醋捣荸荠拌铜埋地中,一七日取出,入炉中化清,每一两投磁石末一钱,次下火硝一钱,次投半骨髓一钱,将铜倾太湖沙上,别沙不用。如前法六七次,愈多愈妙。待铜极清,加碗锡,每红铜一斤加锡五两;白铜一斤加六两五钱。所用水,梅水及扬子江心水为佳。白铜炼净,一斤止得六两,红铜得十两,白铜为精。铸成后开镜,要好锡一钱六分,好水银一钱。先熔锡,次投水银,取起,入上好明矾一钱六分,研细听用。若欲水银古,用胆矾、水银等分,入新铁锅,烧成豆腐渣样,少许涂镜上,火烧之。若欲黑漆古,开面后上水银完,入皂矾水中浸一日取起。诸颜色须梅天制造。上色后置湿地一月外,方可移动。
明·冯梦祯《快雪堂漫录》(《奇晋斋丛书》)
古镜·鉴·照子[时珍曰]镜者景也,有光景也。鉴者监也,监于前也。轩辕内传言: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或云始于尧臣尹寿。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
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考工记》亦云:“金锡相半谓之鉴、燧之剂”。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古炉有入金于内者)。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八
【评】铜镜表面开光,采用锡与水银,配成锡汞齐在镜面上涂磨,得到银白光亮镜面。
发布时间:2019-07-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612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