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痰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痰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腰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礼带置绅必直其颈,以别心也。带而上者尽为阳,带而下者尽为阴,各其分。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人无冬气,何以哀死而恤丧?天无喜气,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无怒气,亦何以清而秋杀就?天无乐气,亦何以疏阳而夏养长?天无哀气,亦何以激阴而冬闭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气者,合类之谓也。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庆赏刑罚,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
【评】董仲舒认为天乃至上神,而人副天数,生理构造及道德属性都与天同类,成为其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根据。
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百物其去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固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棘楚,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所处。
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是阳相索也。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尚书·传》言: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天地之化,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是故惟天地之气而精,出入无形而物莫不应,实之至也,君子法乎其所贵。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
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
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也。喜怒哀乐之至其时而欲发也,若春夏秋之至其时而欲出也,皆天气之然也。其宜直行而无滞郁,一也。
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衣食尽尚犹有间,气尽而立终。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故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
【评】“同类相动”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重要依据,借自然现象证明天人感应。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什一之税,进经术之士。挺群禁,出轻系,去稽留,除桎梏,开门阖,通障塞。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恩及鳞虫,则鱼大为,鳣鲸不见,群龙下。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人君出入不时,走狗试马,驰骋不反宫室;好淫乐饮酒,沉湎纵恣,不顾政治;事多发役,以夺民时;作谋增税,以夺民财。民病疥搔、温体、足胻痛。咎及于木,则茂木枯槁,工匠之轮多伤败;毒水渰群,漉陂如渔,咎及鳞虫,则鱼不为,群龙深藏,鲸出见。
王者与臣无礼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也,其音角也,故应之以暴风;王者言不从,则金不从革,而秋多霹雳。霹雳者,金气也,其音商也,故应之以霹雳;王者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故应之以电;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气也,其音羽也,故应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之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
木有变,春雕秋荣,秋木冰,春多雨。此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赈穷也。
火有变,冬温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不肖在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举贤良,赏有功,封有德。
楚庄王以天不见灾,地不见孽,则祷之于山川曰:“天其将亡予耶?不说吾过,极吾罪也。”以此观之,天灾之应过而至也,异之显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独幸也,庄王所以祷而请也。圣主贤君尚乐受忠臣之谏,而况受天谴也。
因恶夫推灾异之象于前,然后图安危祸乱于后者,非《春秋》之所甚贵也。然而《春秋》举之以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谴而畏天威,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岂非贵微重始、慎终推效者哉?
【评】灾异谴告是天人感应的产物。人事好坏会招致上天赏罚,自然灾害为统治者政治不修所致。
分享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痰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痰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腰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礼带置绅必直其颈,以别心也。带而上者尽为阳,带而下者尽为阴,各其分。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人无冬气,何以哀死而恤丧?天无喜气,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无怒气,亦何以清而秋杀就?天无乐气,亦何以疏阳而夏养长?天无哀气,亦何以激阴而冬闭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气者,合类之谓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庆赏刑罚,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评】董仲舒认为天乃至上神,而人副天数,生理构造及道德属性都与天同类,成为其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根据。
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百物其去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固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棘楚,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所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是阳相索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尚书·传》言: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天地之化,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是故惟天地之气而精,出入无形而物莫不应,实之至也,君子法乎其所贵。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
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也。喜怒哀乐之至其时而欲发也,若春夏秋之至其时而欲出也,皆天气之然也。其宜直行而无滞郁,一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衣食尽尚犹有间,气尽而立终。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故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评】“同类相动”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重要依据,借自然现象证明天人感应。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什一之税,进经术之士。挺群禁,出轻系,去稽留,除桎梏,开门阖,通障塞。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恩及鳞虫,则鱼大为,鳣鲸不见,群龙下。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书·董仲舒传》引)
人君出入不时,走狗试马,驰骋不反宫室;好淫乐饮酒,沉湎纵恣,不顾政治;事多发役,以夺民时;作谋增税,以夺民财。民病疥搔、温体、足胻痛。咎及于木,则茂木枯槁,工匠之轮多伤败;毒水渰群,漉陂如渔,咎及鳞虫,则鱼不为,群龙深藏,鲸出见。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王者与臣无礼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也,其音角也,故应之以暴风;王者言不从,则金不从革,而秋多霹雳。霹雳者,金气也,其音商也,故应之以霹雳;王者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故应之以电;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气也,其音羽也,故应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之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木有变,春雕秋荣,秋木冰,春多雨。此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赈穷也。
火有变,冬温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不肖在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举贤良,赏有功,封有德。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
楚庄王以天不见灾,地不见孽,则祷之于山川曰:“天其将亡予耶?不说吾过,极吾罪也。”以此观之,天灾之应过而至也,异之显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独幸也,庄王所以祷而请也。圣主贤君尚乐受忠臣之谏,而况受天谴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因恶夫推灾异之象于前,然后图安危祸乱于后者,非《春秋》之所甚贵也。然而《春秋》举之以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谴而畏天威,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岂非贵微重始、慎终推效者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二端》
【评】灾异谴告是天人感应的产物。人事好坏会招致上天赏罚,自然灾害为统治者政治不修所致。
发布时间:2024-02-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629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