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小畜》
履道坦坦。
《周易·履》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周易·复》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尚书·洪范》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左传·桓公六年》
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左传·庄公四年》
【评】这是原始涵义的道,先是指道路,后经演化,始具有规范和规律之意,表明道的概念经过抽象,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二十一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四十一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十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二十五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三十二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三十五章
【评】老子认为道既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是一个超越人们感知觉的没有任何具体形象的东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老子》五十一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三十四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六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三十九章
【评】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老子认为道不仅存在于天地形成以前,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生者;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老子又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四十章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二十五章
长生长视之道。
《老子》五十九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老子》七十三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七十七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七十九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
【评】老子以道来阐述规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九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十五章
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十六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三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六十章
【评】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则具有不争、守柔、自谦、无为等特性。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
《管子·内业》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
凡道无所,善心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管子·内业》
谋(同,寂也)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管子·内业》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管子·内业》
【评】《管子》对道的论述,是以精气解道,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周易·象传》
日月运动,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辞上》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周易·系辞下》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周易·彖传》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周易·说卦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上》
【评】《易传》对道的论述,并非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实体性的概念,而是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原则。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夫道,窅言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庄子·知北游》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庄子·天地》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庄子·天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庄子·知北游》
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庄子·天下篇》
【评】《庄子》一书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在、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韩非子·解老》
【评】韩非论道在于阐述道与理的关系,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把理视为事物的特殊规律,道为万理的统会。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鳞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匝。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道之为物,无形无状,无心无意,不念不忘,无知无识,无首无向,无为无事,虚无澹泊,恍惚清静。
汉·严君平《老子指归》卷三
【评】《淮南子》和《老子指归》两书对道的论述,基本是老庄思想的引申。
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指略》
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二十五章
道者,物之所由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十一章
言道之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
晋·郭象《庄子注》
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
道者,万殊之源也。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
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
晋·葛洪《抱朴子·道意》
【评】魏晋时,玄学贵无派以无释道,以道为万物存在的本体;道教则以道为万物的创生者。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四
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者,妄而已矣!
宋·胡宏《知言·修身》
即物而真者,圣人之道也;谈真离物者,释氏之幻也。
宋·胡宏《知言·往来》
道非是外事物有个空虚底,其实道不离乎物,若离物则无所谓道。
宋·陈淳《北溪字义·道》
《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夫唯有是物也,然后是道有所措也。
宋·杨万里《诚斋文集》卷一七《庸言》五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
宋·陈亮《龙川文集·勉强行道大有功》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宋·叶适《习学记言·皇朝文鉴》
夫器外无道,道外无器,所谓器亦道,道亦器也,而顾可二之乎?
明·罗钦顺《困知记》卷下
【评】以上诸说论道物关系,谓道即在物中,与物不可离。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周易本义·系辞上传》
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道字宏大,理字精密。
道是统名,理是细目。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
道字较宽,理字较实,理有确然不易底意。
南宋·陈淳《北溪字义》卷下
道者,一定之理也。于理上加“一定”二字方是道。乃须云“一定之理”,则是理有一定者而不尽于一定。气不定,则理亦无定也。理是随在分派位置得底。道则不然,现成之路,唯人率循而已。
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
【评】以上对“道”“理”关系论述,均谓道即理,理即道,二者无有分别;道与理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
凡道无所,善心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管子·内业》
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宋·张载《正蒙·神氏》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宋·张载《正蒙·太和》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宋·张载《正蒙·太和》
气之生即是道是易。
宋·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
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宋·王安石《道德经集注》四章
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
明·王廷相《雅述·上篇》
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是故虚受乎气,非能生气也;理载于气,非能始气也。
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元气无息,故道亦无息。是故,无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显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篇》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而已。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评】以上对道气关系论述,一认为道即气,另一认为道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