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渺渺愁予肯入、楚骚无。

“渺渺愁予肯入、楚骚无。”诗句出处:《虞美人》;是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鸥清眠醉晴溪月。几梦寒蓑雪。断桥篱落带人家。枝北枝南初著、两三花。曾於春底横孤艇。香似诗能冷。娟娟玉立载归壶。渺渺愁予肯入、楚骚无。

《虞美人》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注释】:

渺:

①同“淼”。水辽远。李咸用《江南曲》:“晚云接水共渺帾,远沙叠草空萋萋。”(萋萋:草茂盛的样子。)②遥远。柳永《八声甘州》:“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③微小。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极小的飞虫。沧海:大海。)

愁:

①忧愁;忧虑。李白《秋浦歌·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②形容凄凉惨淡的景象。谢惠连《雪赋》:“寒风积,愁云繁。”辛弃疾《鹧鸪天·赋牡丹》:“愁红惨绿今宵看,恰似吴宫教阵图。”

予:

(一)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二)yǔ ①授予;给予。通作“與(与)”。《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②通“与(與)”。赞许。《荀子 · 大略》:“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易牙、师旷:皆人名。)

肯:

①附在骨头上的肉。《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技:“枝”字之误,指枝脉。经:经脉。綮:筋骨结合处。)②愿意。《国语·晋语四》:“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袁枚《祭妹文》:“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③赞同;同意。司马光《涑(sù)水纪闻》卷五:“群臣奏事,大抵首肯而已。”④允许;许可。《战国策· 赵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肯綮]1.筋骨结合处。2.事情的关键或要害。宋濂《郑景彝传》:“有所质问,咸中肯綮。”

入:

①进入;由外面到里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李白《王右军》:“笔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为官。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传·宣公元年》:“骤谏而不入。”(骤:屡次。)《新五代史·楚世家》:“岁入万计。”⑤上交;交纳。《墨子·贵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⑥参加;加入。《战国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⑦合于;相合;符合。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时髦。)⑧入声。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楚:

①木名。牡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劲,可以作杖。《韩非子·十过》:“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墙之。”②打人的荆条。《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通“槚”。木名。)③用荆条打。《后汉书·史弼传》:“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④痛苦。《史记·文帝本纪》:“何其楚痛而不得也。”⑤整齐。《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笾豆:食器。)⑥周朝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原来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和四川。后为秦所灭。[楚楚]1. 繁茂的样子。《诗经·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茨:茨藜。)2. 鲜明的样子。《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骚:

①骚动。《诗经·大雅·常武》:“徐方绎骚。”(徐:国名。绎:相继。)《孙子·用间》:“内外骚动,怠于道路。”②忧愁。《国语·楚语上》:“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③《离骚》的简称。《文心雕龙·辨骚》:“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汉武:汉武帝。淮南:淮南王。)④诗体的一种,即骚体,也称楚辞体,因屈原的《离骚》而得名。《文心雕龙·序志》:“变乎骚。”⑤通“臊”。腥臭。《墨子·经说上》:“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未可知也。”(利害:厉害。)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