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万花曾约,酒醒当有新作。

“万花曾约,酒醒当有新作。”诗句出处:《酹江月/念奴娇》;是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问天何事,雪垂垂欲下,又还晴却。春到梅梢香逗也,尽有心情行乐。剡曲舟回,灞桥诗在,一笑人如昨。此情分付,暮天寒月残角。谁道飞梦江南,群山如画,一一琼瑶琢。中有玉田三万顷,云是幼舆丘壑。招我归来,和春醉去,休跨扬州鹤。万花曾约,酒醒当有新作。

《酹江月/念奴娇》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注释】:

万:

[万俟(qí)]复姓。

花:

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②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朵。杨万里《李花》:“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③形状像花的东西。庾信《寒园即目》:“雪花深数尺。”④不只一种颜色,有花纹的。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笺碧间红”。⑤模糊迷乱。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曾:

(一)①副词。竟;乃。《诗经·大雅·板》:“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蔑资:没有货财。师:众人。)②重。指隔两代以上的亲属。《诗经·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jùn:大。惠:顺。)③通“增”。增加。《盐铁论·诏圣》:“虽曾而累之,其亡(wú)益乎?” (二)céng ①曾经。《吕氏春秋·顺民》:“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②通“层”。重叠。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曾波万顷如熔金。”

约:

①捆缚;套。《诗经·小雅·斯干》:“约之阁阁。”(阁阁:上下严紧的样子。)《战国策·赵策四》:“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百乘:百辆。质于齐:到齐国作人质。)又绳索。《左传·哀公十一年》:“人寻约。”(每人一根八尺长的绳子。寻:八尺为一寻。)②约束;束缚。《论语·雍也》:“约之以礼。”③简明;简要。《荀子·强国》:“约而详。”(详:详尽。)④节俭。《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约食畜谷。”(畜:积蓄。)⑤订约;约定。《史记· 高祖本纪》:“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又约定的事;盟约。《盐铁论·和亲》:“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⑥大约(后起意义)。魏学洢《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鸡)。”(奇:余数。)

醒:

①酒醉之后恢复常态。《左传·襄公三十年》:“醒而后知之。”②睡眠结束或尚未入睡。梅尧臣《永叔赠酒》:“醒目常不眠。”③醒悟;觉悟。《抱朴子·勖学》:“卤钝者醒悟。”

当:

(一)①面对;面向。王充《论衡·变动》:“盛夏之时,当风而立。”②正在某处。《墨子·兼爱下》:“然当今之时。”③相当于;抵得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仪)乃曰:‘以一(张)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到。)④抵挡;抵抗。《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⑤遮挡;挡住。《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⑥担当;承受。《宋史·萧注传》:“敢当天下大事。”⑦担任;充当。《晋书·熊远传》:“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⑧主管;掌管。《左传·襄公二年》:“于是子罕当国。”⑨判决定罪。《史记·蒙恬列传》:“当高罪死。”⑩适应;符合。《汉书·盖宽饶传》:“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挫:屈辱。)(11)应该;应当。《后汉书·马援传》:“穷当益坚,老当益壮。”(12)介词。引进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就在”。《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是:此。) (二)dàng ①恰当;得当。《礼记· 乐记》:“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②当做。《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③器物的底部或顶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zhī),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卮:酒杯。)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新:

①刚有的或刚经验到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②没有用过的。黄滔《陈侍御新居》:“幕客开新第,词人遍有诗。”③指新的人或事物。韩愈《送穷文》:“携朋挈俦,去故就新。”(携:带着。俦:伴侣。)④更新;使变新。《尚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⑤指刚结婚时的(人或物)。⑥副词。相当于“刚”、“刚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

作:

①起;起立。《论语·先进》:“舍瑟而作。”②兴起;产生。《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一:统一。)又起身。《管子·弟子职》:“夜寐蚤作。”(寐:睡。蚤:通“早”。)《孟子·公孙丑上》:“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③始。《尚书· 禹贡》:“莱夷作牧。”(莱夷:地名。牧:放牧。)④劳作;工作。《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⑤创作;写作。《孟子·梁惠王下》:“孔子惧,作《春秋》。”《吕氏春秋·勿躬》:“容成作历。”(容成:传说中黄帝臣,历法的创造者。)王充《论衡·定贤》:“譬犹工匠之作器也。”⑥名词,指作品。萧统《文选序》:“则有‘凭虚’、‘亡是’之作。”⑦事务。鲍照《采桑》:“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事:从事。)⑧担当;充任。《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假如。)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槐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⑨当成;算做。罗公升《溪上》:“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一发:一根头发。)又成为。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⑩通“诅”。诅咒。《诗经·大雅·荡》:“侯作侯祝。”(侯:语气词。)(11)通“诈”。欺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严肃起来或发怒。《礼记·哀公问》:“孔子愀(qiǎo)然作色。”(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