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诗句出处:《江上闻笛》;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声长楚山外,曲绕明关深。
相去万余里,遥传此夜心。
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
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江上闻笛》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注释】:
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何当:
①安得,怎能。曹邺《长城下》:“~~生燕羽,时得近雕梁。”②何日,何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③何妨,不妨。孟浩然《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④何况,况于。苏轼《无题》:“~~血肉躯,安得常强健!”当:
(一)①面对;面向。王充《论衡·变动》:“盛夏之时,当风而立。”②正在某处。《墨子·兼爱下》:“然当今之时。”③相当于;抵得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仪)乃曰:‘以一(张)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到。)④抵挡;抵抗。《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⑤遮挡;挡住。《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⑥担当;承受。《宋史·萧注传》:“敢当天下大事。”⑦担任;充当。《晋书·熊远传》:“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⑧主管;掌管。《左传·襄公二年》:“于是子罕当国。”⑨判决定罪。《史记·蒙恬列传》:“当高罪死。”⑩适应;符合。《汉书·盖宽饶传》:“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挫:屈辱。)(11)应该;应当。《后汉书·马援传》:“穷当益坚,老当益壮。”(12)介词。引进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就在”。《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是:此。) (二)dàng ①恰当;得当。《礼记· 乐记》:“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②当做。《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③器物的底部或顶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zhī),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卮:酒杯。)边:
①侧畔;旁边。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②边缘。苏涣《毒蜂成一窠》诗:“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③边境。《盐铁论·利议》:“思念北边之未安。”④指边防。《宋书·裴松之传》:“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尸边务。”(廊庙:指朝廷。尸:主管。)⑤靠近;接壤。《史记·高祖本纪》:“齐边楚。”草:
①草本植物的总称。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是岁:这年。)②未开垦过的荒地。《韩非子·显学》:“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厚民产:增加人民的财产。)③粗劣。《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恶草具进楚使。”④创始;起稿。《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⑤底稿;稿子。杜甫《晚出左掖》:“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⑥汉字形体的一种。陆游《作字》诗:“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⑦雌性的(家畜)。《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草草]忧虑劳神貌。《诗经·小雅·巷伯》:“劳人草草。”(劳:忧。)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旌:
①古代用牦或五色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子。《诗经·鄘风·干旄》:“孑孑干旌,在浚之城。”(孑孑:特出的样子。干:同“竿”,旗杆。浚:春秋时卫邑。)又泛指旗帜。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近来奉辞伐罪,旌旄所指,刘琮束手。”②表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以旌善人。”(志:记。)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旌节:
①牛尾制的符节,使者所持。《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②旌与节,指仪仗。李白《发白马》:“将军发白马,~~渡黄河。”节:
①竹节。《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理节,中直空虚。”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泛指木节或骨节。《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②季节;节气。《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淮南子·天文》:“十五日为一节。”《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③节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④礼节。《周易·家人》:“象曰:妇人嘻嘻,失家节也。”《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⑤准则;法度。《礼记·曲礼上》:“礼不踰节。”⑥节操;气节。诸葛亮《出师表》:“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人物志·七缪》:“达有劳谦之称,穷有著明之节。”⑦节制。《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富民之要,在于节俭。”《汉书·晁错传》:“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管子·心术下》:“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杜甫《往在》:“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⑧符节。《左传·文公八年》:“司马握节以死。”《淮南子·道应》:“田鸠持节使秦。”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云中:郡名。)⑨一种用竹编成的打击乐器,用来调节乐曲的节拍。《列子·汤问》:“抚节悲歌。”(抚:击。)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也指节奏、节拍。屈原《九歌·东君》:“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蔡琰《胡笳十八拍》:“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⑩高峻的样子《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11)量词。段。《淮南子·说林》:“一节见而百节知也。”陇:
①山名。即陇山。汉代属天水郡。在今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②通“垄”。1. 田地。白居易《观刈麦》:“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农作物的行列;田埂。杜甫《晚登瀼上堂》:“山田麦无陇。”3.泛指山岗。孔稚珪《北山移文》:“及其鸣驺(zōu)入谷,鹤书赴陇。”(鸣:喝道声。驺:骑卒。鹤书:帝王诏书。)潘岳《寡妇赋》:“墓门兮肃肃,修陇兮峨峨。”城:
①城郭。一般是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贾谊《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古代都邑为中心的所辖地区称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遗:送给。易:交换。)③筑城。《汉书·高帝纪》:“令天下县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圣武记》卷一:“我朝纵还台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墙以内的地方。韩翊(yì)《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御柳:皇宫栽的柳树。)⑥城市;都市。《史记·吴起传》:“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阴:
(一)①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孟子·万章上》:“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韩非子·说林上》:“夏居山之阴。”②阳光、月亮、星星被遮挡的天气。李东阳《蜀葵》:“纵教雨黑天阴夜,不是南枝不放花。”③背面。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一》:“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④阴影;树阴。辛弃疾《水龙吟·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对桐阴满庭清昼。”⑤阴森;阴冷。龚鼎孳《游七星岩》:“花月炎蒸偏五岭,乍来阴洞逼秋看。”⑥暗中;暗地里。《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⑦诡诈。《新唐书·李林甫传》:“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⑧男女生殖器的通称。《史记· 吕不韦列传》:“私求大阴人嫪毐为舍人。”⑨古代哲学概念。 与“阳”相对。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⑩时光。《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11)通“荫yìn”。庇荫;庇护。《诗经·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予:我。赫:拒绝。) (二)ān [亮阴]指帝王居丧。《尚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祀:年。)又《无逸》:“乃或亮阴,三年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