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浦蕩歸棹,泥陂陷征輪。”詩句出處:《江邑春霖奉贈陳侍禦》;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
江上花木凍,雨中零落春。應由放忠直,在此成漂淪。 嘉艷皆損污,好音難殷勤。天涯多遠恨,雪涕盈芳辰。 坐哭青草上,臥吟幽水濱。興言念風俗,得意唯波鱗。 枕席病流濕,簷楹若飛津。始知吳楚水,不及京洛塵。 風浦蕩歸棹,泥陂陷征輪。兩途日無遂,相贈唯沾巾。 |
【註釋】:
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浦:
①水邊;岸邊。《詩經·大雅·常武》:“截彼淮浦,王師之所。”(截:整齊。)②小河流入江海的入口處。《宋書·徐寧傳》:“至廣陵尋親舊,還遇風,停浦中。”蕩:
①搖動。《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夫人蕩舟,桓公大懼。”②動搖;不安定。《荀子· 勸學》:“天下不能蕩也。”③震動;震蕩。《史記· 龜策列傳》:“以破族滅門者,不可勝數,百僚蕩恐。”韓愈《送孟東野序》:“水之無聲,風蕩之鳴。”④放縱。《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⑤滌除。《晉書·劉琨傳》:“掃蕩仇恥。”⑥平坦。《詩經·齊風·南山》:“魯道有蕩。”(有:形容詞詞頭。)⑦廣大貌。《春秋繁露·基義》:“聖人之道,同諸天地,蕩諸四海。”⑧沖撞;沖殺。《古今風謠·隋大業長白山謠》:“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蕩蕩]1. 平坦貌。劉向《九嘆·離世》:“路蕩蕩其無人兮。”2. 廣大貌。《漢書·禮樂志》:“大海蕩蕩水所歸。”3.心胸寬廣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戚戚:憂愁貌。)歸:
(一)①出嫁;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②返回。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興:起來。)③送回;交還。《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假:借)④歸依;歸附。范仲淹《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如果沒有。)⑤結局;歸宿。《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二)kuì ①通“饋”。贈送。《論語·陽貨》:“(陽貨)歸孔子豚。”《史記·周本紀》:“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②通“愧”。慚愧。《戰國策·秦策一》:“狀有歸色。”棹:
(一)①船槳。曹操《船戰令》:“整持櫓棹,戰士各持兵器就船。”謝靈運《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騖棹逐驚流。”②用槳劃船。陶潛《歸去來兮辭》:“或棹孤舟。” (二)zhuō ①樹名。《南方草木狀》卷中:“棹,棹樹,幹葉俱似椿。”②桌子。《朱子語類》卷九十:“同人在旅中遇有私忌,於所舍設棹,炷香可否。”(私忌:私傢的忌日。)泥:
(一)①古水名。涇水支流,在今甘肅省慶陽地區。②泥土。《尚書·禹貢》:“厥土惟塗泥。”③像泥一樣的東西。《洞冥記》卷三:“帝令剉此草為泥,以塗雲明之館。” (二)nì ①塗抹。《世說新語·汰侈》:“王(愷)以赤石脂泥壁。”(赤石脂:一種風化的陶土。)②固執;拘泥。柳宗元《斷刑論下》:“經非權則泥,權非經則悖(bèi)。”(悖:混亂。)③阻滯不通。《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致遠恐泥。”④軟求;軟纏。元稹《遺悲懷》之一:“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⑤通“涅”。用作黑色染料的礬石。《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白沙在泥,與之俱黑。”陂:
(一)①山坡。《淮南子·俶真》:“是故百姓曼衍,於淫荒之陂。”②池塘。《鹽鐵論·貧富》:“夫尋常之污,不能溉陂澤。”(小水坑裡的水,不能灌溉大的池澤。污:小水坑。)③堤岸。《詩經·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二)bì偏;不正。《宋史·李淑傳》:“其傾側險陂類比。” (三)pō[陂陀]亦作“陂陁”、“坡陀”。傾斜不平的樣子。李華《含元殿賦》:“陂陀漢陵。”杜甫《北征》:“坡陀望鄜畤(fū zhì),巖谷互出沒。”(鄜畤:指鄜州。)陷:
①陷入。《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罔:欺騙。)②陷阱。《韓非子·六反》:“犯而誅之,是為民設陷也。”③陷害。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無俟奸人構陷。”④穿透。《韓非子·難一》:“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⑤攻克;陷落。韓愈《張中丞傳後序》:“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⑥淪陷。邵長蘅《閻典史傳》:“城俄陷。”征:
①出征;遠行。《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②征伐。《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③爭奪;奪取。《商君書·開塞》:“當此時也,民務勝而力征。”④賦稅。《孟子·盡心下》:“有佈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⑤收稅。《禮記·王制》:“關市譏而不征。”(關:關卡。譏: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