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已謬觀光,牽跡強淒惶。”詩句出處:《在江南贈宋五之問》;是唐朝詩人駱賓王的作品。
井絡雙源浚,潯陽九派長。淪波通地穴,輸委下歸塘。 別島籠朝蜃,連洲擁夕漲。韞珠澄積潤,讓璧動浮光。 浮光凝折水,積潤疏圓沚。玉輪涵地開,劍閣連星起。 風煙標迥秀,英靈信多美。懷德踐遺芳,端操慚謀已。 謀已謬觀光,牽跡強淒惶。揆拙迷三省,勞生昧兩忘。 彈隨空被笑,獻楚自多傷。一朝殊默語,千裡易炎涼。 炎涼幾遷貿,川陸疲臻湊。積水架吳濤,連山橫楚岫。 風月雖殊昔,星河猶是舊。姑蘇望南浦,邯鄲通北走。 北走平生親,南浦別離津。瀟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 秋江無綠芷,寒汀有白蘋。采之將何遺,故人漳水濱。 漳濱已遼遠,江潭未旋返。為聽短歌行,當想長洲苑。 露金熏菊岸,風佩搖蘭坂。蟬鳴稻葉秋,雁起蘆花晚。 晚秋雲日明,亭皋風霧清。獨負平生氣,重牽搖落情。 占星非聚德,夢月詎懸名。寂寥傷楚奏,淒斷泣秦聲。 秦聲懷舊裡,楚奏悲無已。郢路少知音,叢臺富奇士。 溫輝凌愛日,壯氣驚寒水。一顧重風雲,三冬足文史。 文史盛紛綸,京洛多風塵。猶輕五車富,未重一囊貧。 李仙非易托,蘇鬼尚難因。不惜勞歌盡,誰為聽陽春。 |
【註釋】:
謀:
①謀劃;考慮。《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②計謀;計策。《孫子·謀攻》:“上兵伐謀。”③謀求;圖謀。《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④咨詢。《隋書·李密傳》:“玄感謀計於密。”已:
①停止。《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②完畢。《戰國策·齊策二》:“言未已,齊讓又至。”(讓:責備。)③罷免。《論語·公冶長》:“(子文)三已之,無慍(yùn)色。”(慍: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大風:麻風病。)⑤副詞。1. 已經。《史記·蒙恬列傳》:“扶蘇已死。”2.隨後;旋即。《史記·項羽本紀》:“廢以為侯,已又殺之。”3. 太;過分。《詩經·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詞。和方位詞“來”、“上”、“下”、“東”、“西”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的限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自丞相雍已下皆諫。”⑦語氣詞。用法同“矣”。用於句末,表示確定語氣。《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惡已:就顯出醜惡瞭。)謬:
①錯誤。司馬遷《報任安書》:“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②差錯。《漢書·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以豪氂,謬以千裡。’”③欺詐;欺騙。《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復謬曰:何為不可?”④弄錯。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觀:
(一)①看;觀看。《周易·系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姚鼐《登泰山記》:“是日觀道中石刻。”泛指看。②觀察;細看。《論語·顏淵》:“質直而好義,察顏而觀色。”(質:品質。)③觀賞。范仲淹《嶽陽樓記》:“餘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韓非子·存韓》:“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④顯示;給人看。《左傳·襄公十一年》:“圍鄭,觀兵於南門。”《國語·周語上》:“先王不耀德不觀兵。”⑤景觀或景象。范仲淹《嶽陽樓記》:“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二)guàn ①古代宗廟或宮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亦稱闕。《左傳·僖公五年》:“遂登觀臺以望。”②臺榭。《後漢書·梁冀傳》:“修繕樓觀,數年乃成。”③京觀的省稱。古代戰勝者為誇耀武功,而把敵人屍骨收集起來,封土成為高大土堆,稱為京觀。許敬業《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封屍築觀,王城於是乂安。”(乂安:太平無事。)④道觀;道教的廟宇。劉禹錫《玄都觀桃花》詩:“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光:
①光亮;光輝。《墨子·尚賢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辭·九章·涉江》:“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③光采;風采。《莊子·盜蹠》:“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華美。《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④光榮;榮耀。《漢書·禮樂志》:“下民之樂,子孫保光。”司馬遷《報任安書》:“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⑤時光;光陰。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軒: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⑥景物;景色。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⑦發揚光大。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⑧光滑。韓愈《進學解》:“爬羅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禮樂文物。《周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牽:
①拉;挽。《韓非子·十過》:“荀息牽馬操璧而報獻公。”②可牽的牲口。《周禮·天官·宰夫》:“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飲食賓賜之飧(sūn)牽。”(牢禮:祭祀用牲之禮。委積:儲備。飧:便宴;飯食。)③牽連;牽涉。《後漢書·梁商傳》:“辭語多所牽及。”④拘束;約束。宋玉《招魂》:“牽於俗而蕪穢。”[牽強]勉強;生扯硬拉。吳曾《能改齋漫錄·文貴自然》:“文之所以貴對偶者,為出於自然,非假於牽強也。”跡:
①腳印;足跡。《莊子·人間世》:“絕跡易,無行地難。”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②痕跡。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屏障:指屏風。)又指前代遺留下來的事物。張羽《清口》:“遺跡不可問,但見荒榛叢。”(但:僅。)③事跡;功業。《荀子·正名》:“跡長功成,治之極也。”④追蹤;搜尋。《新唐書·李密傳》:“轉匿大俠王季才傢,為吏跡捕,復亡去。”⑤考察;觀察。《墨子·尚賢中》:“然後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強:
(一)①弓有力。《戰國策·韓策》:“夫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②強壯;有力。《詩經·周頌·載芟(shān)》:“侯強侯以。”(侯:助詞。以:弱。)《荀子 · 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③強大;強盛。《鹽鐵論·非鞅》:“秦任商君,國以富強。”④加強;增強。《荀子·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⑤有餘;略多。《木蘭詩》:“賞賜百千強。”⑥超過;勝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二)qiǎng ①強迫。《晉書·郭翻傳》:“(庾翼)躬往造翻,欲強起之。”(躬:親自。造:拜訪。起:起用。)②竭力;盡力。《戰國策·趙策四》:“太後不肯,大臣強諫。”③勉強。《史記·留侯世傢》:“留侯病,自強死。”淒:
①寒冷。《莊子·大宗師》:“淒然似秋,暖然似春。”②淒涼。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二》:“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屬引:連續延長。)惶:
①恐懼;驚慌。《戰國策·燕策三》:“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文天祥《過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②迷惑。古樂府《木蘭詩》:“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